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婺城强农富农兴农 打造共同富裕新高地

2022-03-31 09:30:46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马晓芬

  记者马晓芬

  迈向新征程,开启新未来。锚定打造共同富裕新高地的目标,婺城区正保持奋楫之势、奋斗之志、奋发之劲、奋进之力,为婺城乡亲谋幸福,为婺城乡村谋振兴,在融合发展中持续缩小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区域差距,带领全区人民奔向共同富裕。

  下山安居构建发展新格局

  日前,在乾西乡移民小康社区,一家来料加工点里异常繁忙。一只只造型憨态可掬的毛绒玩具堆满角落,正准备打包出库。

  来料加工点负责人张茂勇,于2018年从原塔石乡张村搬迁到乾西乡移民小康社区四期,开始经营来料加工点。“来料加工活,简单易上手,家里也能做,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他说,三年来,他稳扎稳打做经营,也希望能为居民增收作点努力。

  胡月素的老家在塔石乡井上村,三四年前因房子位于地质灾害隐患区域,搬迁至乾西乡移民小康社区四期,随后就来到张茂勇来料加工点工作。“我平时要接送孙子上下学,没时间从事全天的工作,来料加工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她说,来料加工收入虽不高,但稳定,为安居提供了基本支持。

  婺城区六山一水三分田,受生态红线和水环境保护政策的制约,西南山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内的行政村持续增收较难。

  近年来,婺城区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灵活安置、确保稳定”的原则,深入实施“下山安居创富工程”,先后开展下山脱贫、下山移民、异地搬迁等一系列工作,有效推进山区百姓增收、山区村集体经济发展,带领山区群众齐奔共富路。

  据统计,2001年以来,婺城已累计建设7个移民新村,整村搬迁安置30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完成1.2万余人异地安置,解决了山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就学难、就业难、就医难、娶亲难、发展难等问题。

  既要搬得下,又要稳得住,更要富得起。婺城区多措并举,注重就业创业引导,切实增加搬迁农户收入。一方面,实施技能培训扶持政策,鼓励搬迁农户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到市区、城镇转移就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促进搬迁农户在家增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在家闲散人员参与来料加工,对吸纳低收入农户就业的经纪人给予以奖代补。目前,全区各下山移民小区已发展规模的来料加工点54家,有效地促进了搬迁农户增收。

  “下山安居创富,是婺城区实现共同富裕的突破口。”婺城区下山安居创富办负责人介绍,按照区第八次党代会的要求和部署,今后五年,婺城区将继续以“下山安居创富工程”统筹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带动山区群众共同富裕,建成蒋堂移民安置项目,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移民小区配套经营性用房,为移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跨界融合培育经济新业态

  婺城是传统的农业大区,是浙江省重要的粮食、生猪、奶牛、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得天独厚的农业优势,琳琅满目的农产品,绘就了婺城农业的丰收画卷。

  穿梭于农产品销售市场,记者发现,与传统农业不同,近年来婺城农产品市场涌现了一些新零售、新业态。开发微信小程序商场、直播带货销售、电商平台销售……“好山好水出好农产品”“独具地方特色”“生态食材”,打着这样的卖点,新农人们卖火了婺城农产品。

  “婺里硒乡的天然水稻,每一粒都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登陆“青蛙鲜生”微信小程序商场,不同档次的富硒鲜米产品,满足着各类消费者的需求。“2020年初,农产品线下销售受影响。从线下销售转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就成为当务之急。”蒋堂镇柿树垄村村民盛展,在参加了婺城区以电商销售为主题的农民培训后,开发了“青蛙鲜生”微信小程序商场,开展鲜米加工配送服务,将周边农副生鲜产品上网上线。2020年底,“青蛙鲜生”微信小程序商场线上交易额突破100万元,同年,盛展获得婺城区十佳农产品网络销售达人称号。

  “如今,‘青蛙鲜生’微信小程序商场线上客户有1200多人,活跃客户占到近70%。”盛展说,线上销售既能更好地提供服务、稳定老客户,又能有效扩大销售半径、拓展新客户,为农产品销售插上腾飞的翅膀。

  依托农业大区的这个大场景,婺城区围绕“提素质、强技能、助发展”的目标,深入推进农民培训工作,积极培育电商经济、直播经济。一方面,有针对性地邀请电商领域专家为学员授课;另一方面,搭建起电商技术交流平台,切实提高农民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婺城区涌现了一批有想法、有拼劲、善用新业态的新农人,他们扎根在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活跃在婺城农业生产一线。

  在琅琊镇乡创企业恋·苍庐主题餐厅,工人们正在无菌化车间加班加点赶制清明粿等农副产品,满足线上线下的订单需求。与此同时,负责人杨巧飞正在做直播带货销售,网上订单不断。“我们根据四时八节推出不同的农副产品,现正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走进更多消费者家中。”杨巧飞介绍。

  当前,婺城正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大力推进共同富裕。聚焦“扩中”“提低”,发挥农业特色、农业新业态等优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地区差距,打造一批具有婺城辨识度的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

  以城带乡激活发展新动能

  芙蓉山下万家灯火,芙蓉湖畔人间仙境。婺城区罗店镇大岭村地处金华北山山脉的半山腰处,屋舍沿坡而建、错落有致,绵延于翠岭之中。因其形似布达拉宫,被誉为“金华布达拉宫”,独特的美景引得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每逢节假日及周末,来村里休闲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岭村党支部书记翁健余说,旺盛的旅游人气,带动了民宿、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乡村经济,村民的腰包鼓了,发展的底气足了。

  大岭村不大,有147户、400余村民。几年前,村里人均年收入仅9000元。到了2020年,人均年收入就已经达到了1.6万元。现在,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婺城区“十乡百村”乡创行动,已经从一个昔日无人问津的小山村,蝶变为人们胜日寻芳的打卡地。

  不过,大岭村依山傍水,却曾长期处于“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的尴尬局面。与此同时,大岭村又有着优美的山水资源、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层叠起伏的屋舍景观。村两委认为,能把“天生丽质”的资源利用好,便能带动群众共同富裕。

  于是,一场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在大岭村全面展开。突破口首先在环境。“之前的大岭村,头顶上是蜘蛛网一般的电线,道路是摩托车开进去就拔不出轮子的大坑,芙蓉湖里是制作番薯粉排出的污水。”翁健余回忆道,于是,村里党员干部带头,向危旧房、乱搭乱建、环境卫生等农村顽疾宣战。随后,除荒草、种鲜花,移掉电线杆、种上绿树、把电线埋在地下……一番彻底整治之后,大岭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美丽环境为基石,文化内涵为轴心。大岭村内的最高峰——尖脚岭,高520米。一座拥有“爱”元素的村庄,如何做足浪漫的共富文章,大岭村做出了创新尝试。将直通尖脚岭的主干道取名为“爱情大道”,它长约150米,道上有31个国家语言书写的“我爱你”。“沿着‘爱情大道’走,可以走到520米最高处,这条道路也成为年轻人的最爱。”翁健余说。

  如今的大岭村,人气旺、产业兴。“以前村里不聚人,现在人气越来越旺。乡亲们守着故土,真正过上了好日子。”翁健余介绍,目前,大岭村共有仰望星空、岭上花开、云上独思3家民宿,吸引金华市电视电影协会、摄影家协会、瞬熙影业等入驻,既为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又带动农产品销售,更增加村民收入,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

  婺城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区街道、平原乡镇、山区乡镇发展需求各不相同。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以城区街道为主体构建都市核心发展圈,以平原乡镇为主体构建城乡融合紧密发展圈,以山区乡镇为主体构建绿色生态发展圈,探索党建统领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形成“三圈一体”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为婺城打造共同富裕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这样的发展模式,为我们乡村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村民们发展的信心更足了。”翁健余说。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朝着区第八次党代会擘画的美好蓝图,婺城区以“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精神气质,坚持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距,奋力提升乡村能级,打造共同富裕新高地。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