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镇唱响文明曲

浙赣铁路贯穿镇南,330国道横跨镇北,城市二环线傍镇而过;393家企业、近千家个体工商户遍布全镇;29家文明单位、19个文明村、15个文化示范村,省级卫生镇、省级教育强镇、省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省级体育强镇等一块块招牌铿锵而响亮……这,就是浙中重镇——白龙桥镇呈现给人们的美好图景。3月31日,当白龙桥镇党委书记陈旭日、镇长吴见孙托起“浙江省文明镇”的匾额时,白龙桥这块招牌变得越发响亮。
千万巨资完善基础设施
2003年以来,白龙桥镇党委政府以“建经济强镇,创文明集镇”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建镇”战略,把改善镇村生产、生活、投资环境,提高集镇品位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并取得显著成效。2002年以来,白龙桥镇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治理,全镇52个行政村基本用上自来水,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为98%;2004年,投资640万元,硬化机场路、府临街及集镇范围砂石路修补、维护;2005年,投资200万元建成2780平方米的实验小学教学楼,投资1200万元对集镇长乐街、朝阳街、迎龙路、通江路进行道路硬化及地下管网埋设,投入100多万元对集镇金龙路两边盖板进行修复,重新安装路灯30盏,修复集镇破损道路,建造垃圾池8个,对集镇进行补充绿化1200平方米;2006年投资12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2800平方米的综合市场,集镇的承载力、服务功能和品位得到了提升。
同时,白龙桥镇以“镇村整治”、“村庄美化”等活动为载体,大力整治镇容镇貌。2005年,投资70多万元,建造洞溪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心,实现了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并被省建设厅列为示范点。2007年,大力整顿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促进镇容整洁美观。2008年启动老镇区改造工程,投入资金940万元完成主管安装;投入资金80余万元建设垃圾中转站,目前设备安装基本完毕。从而有力保障了全镇的健康环境,营造了优美的投资就业氛围。
道情鼓乐共歌民间文化
在红毯铺就的舞台上, 9位女子左手拿道情筒,右手持竹条,边打道情筒,边击竹板夹,“节……梆……节梆……节节梆”,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白龙桥镇大德垅村的妇女在表演道情《阿郎大德垅村变化大》。金华道情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由于没有专业表演团体和研究机构,民间艺人甚少,道情也逐渐在人们眼前消失。2007年,在我区农民“种文化”活动中,大德垅村9位农村妇女自己请来老师,组建了我区第一支道情表演队,让古老的艺术重焕光彩,以大德垅村新农村建设为题材制作的《阿郎大德垅村变化大》还曾在婺城区首届农村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
除了道情,白龙桥镇的另一张文化新名片便是叶店村的鼓乐《白龙鼓啸》。舞台上,由17位村民组成方阵,演奏着庄严而威武的鼓啸之歌,以其直抵人心的鼓乐表现了叶店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膜拜。
近年来,白龙桥镇把“种文化和送文化”相结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既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又提升群众的生活品味。目前,全镇共有文体队伍95支, 70%的村都有活动队伍。自2007年成立农民文化引导团以来,这些文体队伍共开展并参加了大小演出数百次。此外,白龙桥镇还建成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了“一村一休闲广场,一村一老年之家”的新格局。
全民监防共建平安社会
创建文明村镇,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白龙桥镇加强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的建设,构建起了“村企自防、面上联防、立体技防、毗邻协防”的大防控体系,激发群众防控意识,产生了社会治安防控的“鲶鱼效应”。
自2007年以来,白龙桥镇投入200万元在镇综治工作中心建立了治安监控中心,对重点企业、学校、网吧、政府机关、繁华街面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建立了一支由36名队员组成的保安巡逻队,采取车巡、步巡、设卡等方式,进行24小时全天候巡逻;在52个行政村建立了护村队、26家企业建立了护厂队,加强自我防范工作,并与周边6个乡镇、街道签订议定书,建立了周边毗邻地区维护稳定协作工作机制,共建联防网络。2007年,白龙桥镇被评为浙江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去年以来,白龙桥派出所启动“天网工程”,共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20多名,查处治安案件4起,查扣各类赃车7辆,全部返还失主,通过此类有效巡防,辖区刑事发案同比下降了62.54%。今年,该派出所将学习实践解放思想大讨论为载体,开展了“爱民实践大走访”活动和打击两抢犯罪专项行动,有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