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搜索 在线投稿
您现在的位置: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最新推荐
·温家宝在中俄建交60周年庆祝大会暨中国"俄语年"闭幕式上的讲话
·琼州海峡全线复航
·国民党团赴高检署告扁外患罪 陈水扁再惹官司
·美国会山前数千移民集会促奥巴马推动移民改革
·中国酵母浸出物研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访福建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院长吴珊珊
·婺城区创卫紧急工作会议
·祝伦根参加首届中国仙源湖桂花节筹备工作会议
·“空中信使”让干部学习与实践两不误
·办一届文化与经济双丰收的节会
热门图片

 


宋约后裔不远千里到汤溪祭祖

2009年05月17日 20:52  来源: 婺城新闻网          [发表评论] [ ] [打印]

  婺城区汤溪城隍庙被誉为江南第一庙,它建于明成化8年(1472年),是当时汤溪县第一任县令宋约按朝廷的规定建造的。后人为了纪念宋约就把农历的四月十六(宋约的生日)作为城隍的神诞,举行传统庙会,几百年来从未间断。这一天,城隍出巡,附近的男女老少纷至沓来,热闹非凡。到了1958年,撤汤溪县设立汤溪区,传统庙会的“四月十六”改成了物资交流会,一直延续到现在。

  今年的四月十六,汤溪城隍庙迎来了四位特殊的客人。其中两位是宋约的后人,二十八世孙宋万明与二十九世孙宋森熠。当得知自己的祖先在数千公里之外的汤溪作了几百年的城隍神时,他们感动得说不出话。

  宋约后裔不远千里到汤溪祭祖

  引出宋约纪念馆建设中的一段佳话

  

  想不到汤溪城隍庙这么好

  5月10日一大早,河南省胙县宋约后人宋万明、宋森熠及当地退休教师张儒、退休干部张明光一行人在汤溪城隍庙管委会负责人谢光浚的陪同下来到汤溪城隍庙祭祖。在宋约像前,宋万明、宋森熠感慨万分。事后他们说,想不到自己的祖先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异乡受到如此厚爱。现场一位祭拜城隍老爷的老太太悄悄向谢光浚打听这两位说普通话的陌生人,老谢高兴地说:“这是神隍老爷的后人。一位是教师,一位是硕士研究生。”老太太听后立刻笑得像朵花,自顾自地说:“好好,神隍老爷有后好。”

  “汤溪城隍庙是我们所看到最好的一个城隍庙。它的雕刻很精美,很有艺术价值。谢谢你们把它保存得如此完好,我们真的想不到,我们的祖先宋约在你们这儿受到如此爱戴。”谢光浚告诉他们汤溪城隍庙因建筑宏伟、雕刻精细、壁画华丽、保存完整,被称为“江南第一庙”,也因此成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谢光浚对记者说:“汤溪城隍庙约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为汤溪县第一任知县宋约所建,现保留的城隍庙为清同治五年(1866年)所建。”

  “五百多年前,由于汤溪地形复杂,古木森森,藏龙卧虎,强盗出没、杀人越货之事时有发生。所以从大明成化年间就在越溪东岸黄泥山十里长坡上筑城,同时还派出第一任知县宋约前来治理。”据有关记载,宋约到任后,依靠百姓,勘察规划,克坚拔难。创邑开始,劂功甚伟。他在任八年,温饱素食,廉政勤勉,扬善惩恶、薄赋爱民,劳绩茂著,为民称颂。“宋约清廉为官,推宋约到任时,汤溪还是蛮荒之地,宋约在虎狼出没的山上创建县治,孔庙,城隍庙等,并规划开阔街巷市井。宋约死后被奉为城隍神。”

  汤溪城隍庙被称为“江南第一庙”可谓名副其实。因为保留至今包括后来恢复的城隍庙虽然很多,但像汤溪城隍庙这样保存完好,规模如此之大的的确不多。更为难得的是,在汤溪城隍庙的许多巨型柱子上,雕刻着上百幅楹联诗词。这些楹联诗词除了教人遵纪守法、礼义忠孝外,大多是倡导勤政廉政的。这一方面是对城隍爷宋约的歌颂,另一方面也是对后来为官者的教导和劝诫。而在今天看来,这些文字充实了汤溪城隍庙的廉政文化内涵。

  2006年春,婺城区纪委开始在汤溪镇城隍庙筹建婺城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宋约纪念馆。为了丰富宋约纪念馆的内容,谢光浚一行赴河南寻找宋约相关资料及后人。也正因为胙城之行,宋约后人才确切知道他们的祖先是在浙江的一个叫汤溪的地方被称为城隍神。

  难忘的胙城之行

  谢光浚说:“知道宋约的故乡是河南延津胙城,一直想去,终于在去年10月22日出发了。胙城之行的起因,是缘于宋约纪念馆。区纪委与城隍庙共同建了宋约纪念馆,但关于宋约个人的资料非常有限。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与姜兆龙、胡光裕以及原金华县文联副主席张根芳一起赴河南胙城搜集相关资料。”

  一行人出发之前作了相当的准备。怎么找,用什么方法找?几位老同志为此较上了劲。首先他们打算到当地的图书馆、档案馆寻找有关宋约的资料。“假如有《胙城县志》那就再好不过了,按照惯例,该书的《选举》目中应该有宋约的功名、生卒年月;如果运气好一些,或许能查到宋约的小传。”其次他们想通过延津县的有关部门和人员,找到宋约当年的村子,并希望看到“宋氏家谱”,从家谱中能发现更多有价值的资料。

  一行四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据资料介绍,胙城是一个历史古城,周朝称胙国,周公旦之第六子分封到此;春秋时称南燕国,西汉置南燕县;隋开皇十八年改称胙城县。“明万历八年胙城县曾被沙埋,从此胙城县不复存在,胙城之名却延袭至今,现为胙城乡并为乡所在地,属新乡市延津县辖区。”

  但一切并不如人愿。一行人经过19小时火车到达郑州,随后又转赴新乡市,再由新乡市乘坐汽车至延津县城,辗转到延津县图书馆。“好不容易找来了图书馆古籍部管理员。当我们提出来意,要求查阅《胙城县志》时,她说没有这份资料,她拿出《延津县志》,我们翻了一下,里面并没有要找的东西。”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几人面面相觑之际,有一位当地考古所的同志来找资料,他说他那里有《胙城县志》。几人兴致勃勃地来到考古所,看到的只是一份《胙城县志》的复印件,看起来似乎有点厚,实际内容很单薄。“不过也有很大的收获,我们在《胙城县志》里找到‘宋约,任阳溪县知县。’的记载。而且也没有任职时间的记载。我们提出要复印这页资料的要求,为此认识了原延津县教育局副局长张儒先生,他退休在家,正在搜集整理残破的《胙城县志》。”为了找到张儒,几人颇费了一番周折。张儒知道几人来意后,非常热情,说:“《胙城县志》现已知在历史上有两个版本,一是于顺治十六年刊行的,一是康熙版。”不过他随即又说:“这两个版都是应命之作,很简单。且残缺竟达三十页之多。”在谢光浚等人的邀请下,71岁的张儒答应陪同到宋氏村落查找宋氏宗谱。

  胙城乡带“宋”字的村落有四个:即宋庄、南宋、北宋和宋屯。在张儒先生的帮助下,几人对四个村庄进行了分析。“北宋村的宋氏村民不多,宋庄与南宋村在乡所在地附近,而南宋村非宋氏村落。于是我们商量了一下,就来到宋庄。经过几番周析,终于看到了《宋氏家乘》,然而让人失望的是谱中并没有宋约的名字。”

  离开胙城的时候,张儒先生表态,他要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到有关宋氏村落寻找宋约的后人及资料,“若能找到后人与资料,我们将组织宋约后人并带着资料到金华汤溪祭祖。”

  南北合作共找“宋约”

  为了约定,也是被谢光浚等不远千里寻找的行为感动,在谢光浚等回到金华后,张儒利用休息时间查找有关宋约后人及相关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12月底在滑县宋林村终于有了突破。“据张儒先生说,起初找到一本50年代出的家谱,上面没有宋约的名字,只是写着13世——20世,无考的字样。后来又在一本抗日战争后做的家谱第十卷看到宋约的相关记载。那上面写道宋约为宋光伊之子,为十三世,且宋约有四个儿子。之后就没有纪录了。结合两本家谱,考虑到宋约就是十三世,而十三世至20世无考。我想宋约会不会死在任上,死在汤溪?而他为官清廉,家里积蓄并不多,他的家小能否安然回到几千里外的故里?这些都是宋约留下的谜。”

  自从到城隍庙管委会,谢光浚成了宋约五百多年后的一个忠诚的追逐者。据他考证,宋约到汤溪上任时,已是一位60岁左右的老人。“据汤溪县志,宋约在任的前几年记事比较全面,而后几年几乎没有记载了,我考虑宋约在后几年可能身体不好了。”谢光浚一直怀疑宋约是在汤溪去逝的,而宋约的后人说不定就流落到汤溪周边村庄。为此汤溪周边凡带有宋字的村庄,谢光浚都去打听过,但一直没有结果。

  如今宋约的后人终于在南北双方的努力之下如愿找到了,谢光浚说:“这也是对城隍老爷的报答了。此次宋约后人在张儒先生的带领下如约到汤溪城隍庙祭祖,双方又约定继续加强对宋约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共同为两地文化的发展而努力。”

  而汤溪城隍庙内,“宋约”端坐着,眼光深邃而平和,穿过历史的重重云雾,望着匍匐在脚下的虔诚子民,告诉世人清廉为官的价值。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价值会彰显更大的人文力量。(照片由楼思明提供)

 

【作者】: 记者 鲁 蓉
相关文章
·汤溪成泰支行 强化信贷风险管理
·汤溪派出所召开首次警民洽谈会
·汤溪大学生村官莘畈取“农经”
·汤溪镇落实计生“三查”

 

婺城新闻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网站地图

浙新办2008[ 15 ]号 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辩率调为1152*864

浙江在线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