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人种植管理4500多亩土地,土地全年利用,每年粮食亩均产量超过1000公斤……这些现代化和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低、小、散局面,极大地推动了婺城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创新,是发展,更是突破。在丰群飞的带动下,合作社成员采用现代化和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改变了婺城传统农业,探求出一条“规模+服务+加工”于一体的粮食生产现代化发展之路。
2008年11月18日,该模式入选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农业创业创新典范。
创业,敢为人先
丰群飞皮肤黝黑、身体壮实,虽然才三十出头,和农田却打了10多年交道。由于从小务农,丰群飞深切体会到人力劳作的低效率和低收入,他说,当时买台拖拉机要花费好几千块钱,村里没有人敢尝试,自己家里四个人干活还养不活一个家。
凭借年轻人的闯劲,21岁的丰群飞说服家里人,东拼西凑了2000多元购买了村里第一台旧手扶拖拉机。“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用上拖拉机后,一天可以耕作12亩。凭借良好的驾驶技术,丰群飞自己家里耕完后,还帮其他人耕地,给家里带来了额外的收入。
机械化带来的高效率让丰群飞尝到了甜头。经过几年积累,他又添置了两台手扶拖拉机和一台收割机,还聘用了几个农机手。然而,由于土地分散,稻谷成熟时间不一样,上门为一家一户服务耽误时间,油费成本也提高了,于是,丰群飞试着包地种粮,到2003年已承包300多亩。“那几年,我既当农机服务员,又直接承包耕地种粮食,闲的时候还跑跑运输,收入还算稳定。但要想把规模做大,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丰群飞回忆说。
2004年,国家、省、市出台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这成为丰群飞改变生产现状的一个转机。他积极联合其他农机手、粮食生产大户,组织成立了群飞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通过资金入股、机械入股的方式,初步解决了做大的发展实力问题。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社员7人,收割机、拖拉机等各类农用机械7台,但是,农田连片承包面积扩大到了425亩,农田连片服务面积达到了1800亩。连片种植和服务让机械化威力一下子发挥出来,当年合作社年产值共计29.3万元,比先前增长了三成以上。
发展,规模扩张
力量的壮大,让合作社“迸发”出了惊人的发展势头。
近年来,政府部门对粮食种植出台了一系列补助政策:从购买农机具,到测土配方施肥,从种子种苗,到种粮直补……群飞合作社借机建起了工厂化育苗设施、购置了机械化植保设备和高速插秧机,使耕作、播种、育秧、插秧、植保、收割等粮食生产各环节实现全程机械化。
现在,合作社拥有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机械、高速插秧机、育秧流水线等农用机械共35台,价值350万元。同时,合作社还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建立了一支专门从事采购(租赁)土地的队伍,及时了解土地资源情况,不断扩大租赁范围。
这两种灵活的土地规模化经营形式收效明显。要求加入合作社的农民越来越多,目前“群飞合作社”有社员107人,今年通过土地流转落实粮食生产面积2100亩,十年时间承包耕地面积扩大了19.4倍。
群飞合作社广泛应用农技、农机部门推广的良种、良法、良机。农技员出身的社员戴天德说,合作社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积极配合农技、农机部门在承包田搞新品种、新农药等科技应用试验,并实施科学的轮作、套种等种植方式,使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成倍提高,实现全年利用。2007年,其合作社黄堂畈早稻丰产方平均亩产达到468.7公斤,攻关田亩产达到520公斤,大大提高了种粮产量。
创新,永不停步
菜单式种粮服务,是合作社的又一创新之举。
丰群飞介绍,该服务是专门针对不想转让土地经营权的农户推出的,包括育苗、机耕、机插、植保、收割等服务内容。农户可以向合作社购买任何一项服务或者“全程服务”。为保证服务质量,“群飞合作社”专门聘请了植保农技人员、育种育苗负责人、专业农机手等专业人才,设定了项目责任技术员,负责各项服务质量监管工作,使每一项服务内容都有作业标准。
去年初,汤溪镇前宅村村民丰敬南,就向合作社预定了“全程服务”,等到丰收时节,他基本不用动手,就能等着合作社将收割好的5亩晚稻送到家里。每年只需付给合作社400元服务费。2008年,群飞合作社就有两万多亩次的服务项目被“预订”,带动粮食生产3800多亩。
当前的成就,并没让群飞合作社所有成员停下创新谋发展的脚步。2008年初,合作社建成了占地4700平方米的粮食加工基地,投资180万元建成了两条大米加工流水线,对自产精选大米进行加工。据初步估算,这两条生产线投产后,不仅能有效延长粮食产业链,还能提高合作社生存能力,使合作社每亩耕地的收益从300元增加到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