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菜农实现亩收入两万元的背后
———记省科技特派员楼肖成
“楼老师,你来了。”走在塔石乡岱上村的路上,时不时有村民热情地和楼肖成打招呼。很显然,这是村民们对来自省农科院的楼肖成的尊重。
“这个是自然的,楼老师是我们的‘财神’。他给我们带来的新品种新技术,在我们的地里,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岱上村村民傅文林说。
岱上村地处塔石乡东南,海拔450至600米,农业人口430人。虽然村民们朴实勤劳,但因为气候特殊,这里的水稻只能种一季,贫穷始终伴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而且,这个偏僻的山村,即便离塔石乡政府所在地也有10多公里路程。正因为又偏又穷,村里50%左右劳力都离村外出务工。
傅文林是村里头脑比较活络的“能人”,带头在村里种起了番茄、茄子等蔬菜,并曾获得不错效益。但是,番茄和茄子容易出现连作障碍,连续种植几年后病害越来越严重,产量逐年下降。由于品种原因,保质期短,再加上运输不方便,不少番茄只能烂掉。继续种,效益上不去;不种了,又没有其他生计。进退两难之际,省农科院的楼肖成作为科技特派员来到了岱上村。楼肖成也种起了番茄,只有4分地。
村民们带着满腹狐疑,看这个戴着科技特派员“帽子”的人,到底能捣鼓出什么名堂。不久,村民们就感到有些吃惊:楼肖成种的番茄一天比一天高,最后长到了3米多。
夏季很快到来,是番茄的收获季节了。村民们一打听,更是吓了一跳:4分地的番茄,产量近一万公斤,产值17000元!同样的土地,因为采用了高山番茄新品种和嫁接等新技术,产出有了天壤之别。
高山番茄种植大户傅文林说起前后的变化头头是道:和以前相比,新品种品相好,色彩鲜艳,口感好,村里的高山番茄在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很有名气。去年,当其他品种的番茄只能卖四五角一公斤时,新品种的高山番茄却能卖到1.6元,高的甚至两元。而且,尽管价格高,岱上村的高山番茄基本上刚送到市场就被贩销户一抢而空。其次是采用了嫁接技术,有效克服了连作障碍,产量高且稳定。在采用钢架大棚技术生产后,可以从7月采摘到11月,改变了过去打霜后就没有番茄的历史。
如今,岱上村高山番茄的影响还在扩大。今年以来已经先后有宁波、温州、新安江、桐庐等地的客户,不顾山高路远前来收购。当问到年收入有多少时,傅文林笑了笑,只是自豪地介绍,同村村民傅曙红去年种了两亩高山番茄,年收入有4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