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下山观念变 勤劳致富天地宽
———琅琊镇琅新村村两委带领村民致富小记
“现在的琅新村由原东坑、西坑、岭后3个移民行政村于去年10月组建,目前全村有730人。”琅新村党支部书记黄宝顺说,“琅琊镇移民村是婺城区2001年实施下山脱贫工程所建设的4个移民村之一。其中位于金兰水库以西的东坑、西坑两村,移民前200多户村民散居在绵延3公里的山坳里。”
据了解,当时村民出门都必须先乘船穿越金兰水库。交通不便不仅造成两个村的村民就医难、就学难和娶亲难,更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两村村民收入基本靠务农所得,年人均收入不足700元。
“村民下山后,环境变了、观念也变了,打工、开店、经商、办厂……,村民致富的路子多了,生活当然好起来了。”琅新村村主任林根生高兴地说。“刚刚下山的时候,我们有些当心村民是否造得起房子。如今,在琅新村里,随处可见一排排统一规划建造的小洋房。”
如何有效引导村民创业致富?镇、村领导统一思想,动起了脑筋,最后决定造厂房出租,筑巢引凤。2006年9月,一幢占地180多平方米,集厂房、村办公为一体的四层楼竣工了。“当时村里集体经济非常薄弱,为了解决40多万元的造楼资金,我们是想破了脑子。”黄宝顺说,“我们召开了党员动员会议,很多党员都主动借钱给村里造楼。林根生也垫付了1.5万元。厂房一竣工,就有两家服装厂来求租,解决了60多名移民的就业问题。”其中一家华达服装加工厂的女老板华志英告诉记者,现在工人们最高的每月可以拿到1600多元。除此之外,村两委还积极引导村民办来料加工点,目前村里有5、6家来料加工点,有的也发展成了服装厂。
如何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也是村两委要考虑的事情。“我们是琅琊镇第二个改造饮用水的村。当时资金缺乏,我们三天两头跑水厂、跑改水办。一分钱一分钱地省着用,当时每户人家集资了800元,改水完工后,钱有结余,我们又每户人家退还了400元。一笔笔账都记得清清楚楚。”黄宝顺感慨地说。
与此同时,下山脱贫工作也一直是琅琊镇的工作重点。“东坑、西坑、岭后村下山脱贫后,新居迁至移民新区,这既解决了村民就读、就医难问题,也解决了交通难问题。而且,工业小区就位于移民新区边,为下山村民的劳动就业安置提供了便利。村民整体搬迁下山后,我们实行封山育林,保护金兰库区周边的水土资源,也优化了金兰库区的整体生态环境。”琅琊镇党委书记吴志军说。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