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壮激昂的进行曲是上世纪50年代的主旋律,不管是1950年的抗美援朝,1951年的西藏和平解放,还是1953年第一个5年计划的实施,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似乎只有进行曲才能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怀。这时期流行的歌曲绝少儿女情怀,多是抒发对祖国、领袖、英雄、生活的热爱。抗美援朝,保家为国,使《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英雄赞歌》、《我是一个兵》等“兵歌”广泛流传。同时《我的祖国》、《歌唱祖国》、《浏阳河》、《克拉玛依之歌》、《新疆好》、《草原之夜》、一支支歌唱社会主义、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歌曲,唱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近日记者采访了城北街道洪源社区志愿军老战士吴瑾瑜与其丈夫杨耀先。了解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如何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投入抗美援朝一线的情景。
杨耀先:我在学校就给她写信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早已洗礼了战争的创伤,但当78岁的老人昂首挺胸唱起这首歌,记者分明还能感受50多前年他们的爱国激情。杨耀先退休后自学五线谱,对乐理知识有所研究,他说进行曲有这种好处,可以很快调动人的情绪,让你变得乐观勇敢充满自信。当年,一些年轻人唱着进行曲奔赴抗美援朝一线,而另一些年轻人也唱着进行曲投入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杨耀先是后者,吴瑾瑜是前者。
杨耀先与吴瑾瑜是华东军区军事政治大学浙江分校的同学,这是1949年金华解放时部队办的。当时杨耀先在一大队二中队,吴瑾瑜在四中队。他们的正式交往是在几年后的抗美援朝时期。“那年下半年,我被选到地方开展土改工作,事后了解,参加土改的同学是学校安排留校的,当我回到部队后,发现同学们大都分到了部队。”杨耀先说。
而此时吴瑾瑜被分到21军文工团,先是在浙江奉化,随后到江苏苏州,1952年12月,随部队进入朝鲜。“我们是与20军调防的,不过我们62师比部队先几个月到朝鲜,先是到西线,后到东线。我在62师后勤部搞俱乐部工作兼做文化教员。”吴瑾瑜于2007年患了中风,身体不是很好,说话声音很轻。
“那时候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我们在后方的年轻人也经常唱志愿军战歌,一方面是被歌曲感染,恨不得能插上翅膀飞到朝鲜参加战斗,一方面也牵挂着前线的同志。部分有一天突然想起有一位叫吴瑾瑜的女同学随部队入朝,于是千方百计打听到联系方式,就这样开始写信。”杨耀先回忆。
吴瑾瑜:和老排长查哨
吴瑾瑜在文工团是演话剧的,到了朝鲜以后,她是文化教员,因此教年轻战士唱歌也是工作之一。“年轻人学歌很快,况且以进行曲为基调的歌一般都比较好学,因此教两三遍他们都会唱了。部队经常会有拉歌,譬如饭前,会前等等。我还记得在担架连的时候,有一群江西籍战士非常尊重我这个女教员,每次来请教文化方面问题都会说‘报告文化教员,我是某某战士,可以进来吗?’”回忆往事,吴瑾瑜仿佛回到了年轻时。
1953年6月上旬,吴瑾瑜从师机关下到营,又从营下到排,当时年仅20岁,是整个排唯一的女性。“当时我们驻在朝鲜黄海岛黄川郡黑桥里院洞里东山,紧挨驻地的是公路。虽说是二线,但一有情况必须在一小时内赶到前沿阵地。”吴瑾瑜今年79岁,虽说身体不好,但回忆往事思路还清晰,她说:“当时部队驻得分散,一个排几乎就是一个独立指挥所。”
吴瑾瑜所在排的位置和担负的使命非常重要,因为前方所需要的军用物资都是从旁边的公路运过去,因此保证公路的通畅,是全排最重的战斗任务。“当时敌人千方百计要炸毁公路,经常派飞机侦察、扫射和轰炸。公路边设了很多哨位,跟随排长查哨也是我的份内事。”
让吴瑾瑜感到害怕的是,漆黑的夜里在荒郊野外走陌生路。“但难还难在一路上不能说话,不能发出任何声响。查哨路上经常看到信号弹,远远地在数百米外升空,这是附近潜伏的特务在用信号弹指示敌机轰炸目标。只要见到信号弹就没有哪个战士不咬牙切齿的。”
令吴瑾瑜难忘的还有两件事。其一是一名战士出门打水忘了给铅制的水桶作伪装。以至水捅在阳光下发出反射,很快引来敌机低空侦察。那名战士责令作书面检查。其二是每晚就寝休息的时候,老排长都要派出一名战士在吴瑾瑜窗外战岗。“从此无论我遇到什么困难,每每想到这,内心就豪情满怀,就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据介绍,吴瑾瑜从部队出来后,先是到武义婺剧团当导演,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历史问题回到洪源务农,1979落实政策后在省委党校退休。
相关链接
志愿军战歌歌词原是志愿军炮兵部队连政治指导员麻扶摇写的出征诗,最初载于新华社1950年11月25日发的《记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几位战士的谈话》的电讯稿。作曲家周巍峙为志愿军的英雄气概所感动,为这首诗谱了曲,首刊在1950年12月第4期《时事手册》上,歌名为《打败美帝野心狼》。后来,作曲者又将歌名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这首歌,采用进行曲式,气势雄壮,节奏铿锵。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它激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奋战,去争取胜利。它也深受群众的喜爱,鼓舞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1954年3月,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三年来全国群众歌曲评奖”中获得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