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金华教育学院副教授陈文兵
(2008年6月12日下午婺文化大讲堂第九讲)
一、冯雪峰童年《睡歌》:呵,宝贝呀!天公会保佑你的;你好好地自己长起来;你好自讨个极美丽的老婆,你好自由地选择一个,我既被人误了,我决不忍再来误你呵!但你千万不可,总总不可像你爸待你妈这般,待你的爱人呵!
1903年6月2日,冯雪峰出生在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神坛村一个农民家里,他是冯家长孙,襁褓中就为之取名“福春”。“雪峰”是他自己改用的名字。冯雪峰出生时家里四代同堂,有曾祖母、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和三个姑母,大约在他十岁时又增加了一个弟弟,之后又添了两个妹妹。
1903年到1911年,冯雪峰主要是在家中度过。从他开始学步起,冯雪峰就开始干农活。他从小就在家里、田里、山上从事各种劳动,如上山砍柴、放牛割草等。随着年龄增长,他干的农活越来越多,也渐渐成为劳动好手。幼年的劳动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也使他较早地认识社会和人生。
二、冯雪峰的学生时代
《落花》:“片片的落花,尽随着流水流。//流水呀!/你好好地流罢。/你流到我家的门前时,/请给几片我的妈;——/戴在伊的头上,/于是伊的白头发可以遮了一些了。/请给几片我的姊;——戴在伊的两耳旁,/也许伊照镜子时可以开个青春的笑呵。/还请你给几片那人儿,——/那人儿你认识么?/伊的脸上是时常有泪的。”
《杨柳》:“杨柳弯着身儿侧着耳,/听湖里鱼们底细语;/风来了,/他摇摇头儿叫风不要响。”
《卖花少女》:“她蓬散的头发戴不牢花儿,/一朵山兰花挟在耳旁边;/她裤腿儿高卷着,/全露赤她唇红的脚胫和脚掌。//一边挽着花篮儿,轻轻的,/一边唱着小歌儿,冷冷的;/市巷街头将从此有春了,/你那红脚底儿踏过去。//人间将从此有春了,/你不用在那儿久留;/完了花儿即便回来呀!/山上的哥哥要想望呀!”
1、义乌求学
1912年到1918年,冯雪峰是在读小学,开始了学习生涯。1912年秋,冯雪峰在离家五里左右的赤岸镇上的一所私塾就读。1916年秋天,转入设在冯家祠堂中的私立初等小学就读。1917年秋转入义乌县立第三高等小学读书。冯雪峰从小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但也相当倔强调皮,爱打抱不平。早在他就读义乌县第三小学的时候,就显露了他的诗才,也显露了他的刚毅倔强的性格。当时就写了一首诗《两只秃尾公鸡》:“两只秃尾公鸡,/摆出拼斗架势。/你不进我不退,/全是虚张声势。”讽刺两位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因浇菜养花争尿而发生的争吵风波。在瞻仰乡贤于谦神像后,他写了一首《于谦颂》“于公业绩,轰轰烈烈。生为民族,死为社稷。忠奸有分,虽死何惜。后人纪念,仲夏大节。”赞扬了于谦忠贞不阿的品德,也显示了自己的抱负、自己的性格。十二岁的冯雪峰就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进行宣传、鼓励,显露了政治上的敏感和早熟。在冯雪峰小学快毕业的1918年,家里为他领了一个十四岁的童养媳,他一直反抗着,到后来这个女孩与邻居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勾搭成奸,冯雪峰最终才得以摆脱这荒唐的婚姻。
2、金华求学
1919年春天到1921年春天,冯雪峰走出义乌,来到金华学习。他小学毕业后偷偷跑到金华,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并改名为冯雪峰。而在这时,五四运动蓬勃兴起,迅速席卷全国,也震撼了金华。浙江省立第七师范学校的学生为了反对专制,掀起罢课抗议活动,冯雪峰也积极参加。后来学校发生了学生驱逐学监顾钟华的事件,带头人就是冯雪峰,他也因此被学校开除学籍。
3、杭州求学
1921年春天,冯雪峰只身一人前往杭州,报考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是被誉为“南方最革命的学校”,冯雪峰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了,这是一所他向往的学校,因为到处都洋溢着革命的气息。1921年10月10日刚出现第一个文学团体晨光社时,他就被吸收为主要成员,这一社团的骨干除冯雪峰外,还有一师的八届生魏金枝,九届生赵平福(柔石),十一届生潘漠华和汪静之,朱自清、叶圣陶、刘延陵三位老师则做他们的顾问。次年,“晨光社”在《浙江日报》创办《晨光》文学周刊。“晨光社”的影响不断扩大,引起了鲁迅、茅盾等文学前辈的关注,鲁迅先生在著名的《柔石小传》里,说到柔石是“晨光社社员”。这是他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个起点。
1922年4月冯雪峰和潘漠华、汪静之、应修人一起成立了“湖畔诗社”,同时出版了四人的第一本诗歌合集《湖畔》。合集《湖畔》出版,震惊文坛,其中有冯雪峰诗作17首,此后四人均被称为“湖畔诗人”。后又以杭州湖畔诗社名义,出版了“湖畔诗社”的第二诗歌合集《春的歌集》,内收冯雪峰诗歌12首和散文一篇。
三、冯雪峰的革命经历
《燕子们》 :“暴风雨就要来了!暴风雨到了!但是,那些燕子,翻飞着,如被卷腾的银片,它们活泼地升飞高空,直穿入云层。——小小的鸟儿?你们也能抵挡暴风雨!不,你们冲向暴风雨,你们驾御暴风雨,你们有这自信!有这力量!有这志趣!……”
《普洛美修士片段》 :忍耐是不屈,而愤怒是神圣,顽强简直是天性!但这一切都是为了爱,于是又添了憎恶和污蔑。
1924年到1928年,冯雪峰主要奔波于上海和北京两地。1924年春,通过应修人的关系,由郭沫若介绍,冯雪峰到上海在中华学艺社当事务员。这年冬天为生活所迫,经柔石介绍他又到慈溪县立小学做教师去了。1925年春天,柔石和冯雪峰先后赴北京,多次听过鲁迅的课,还有幸拜访了鲁迅。这段时期为了生计,生活得相当辛苦。这段期间冯雪峰自学日文,开始翻译诗歌、散文小说和文艺理论,这为他以后的创作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7年6月受李大钊同志的殉难刺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踏上了人生道路上新的征程。而在11月,由于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冯雪峰失去了与组织的联系,并因其译稿被通缉。1928年二三月间,冯雪峰逃出北京,南下上海,得到了友人戴望舒的相助,住在了松江施蛰存的家里。在此期间,他翻译了不少作品,后他与友人合作创办了文学半月刊《无轨列车》,冯雪峰写的第一篇著名论文《革命的智识阶级》就是在该刊创刊号上发表的,出到第六期后被禁。这年七月与中共浙江党组织接上关系,回到义乌,可在11月23日因组织罢市,无奈下又只能潜回上海。来回奔走的无奈并没有磨灭他的斗志,他还在不断地努力着。
1929年到1933年间,冯雪峰事务繁忙,主要从事文艺领导工作。1929年3月与何爱玉结婚,他们没有宴请宾朋,也没有添置任何家具。而他主编的《科学的艺术论众书》自这年5月起,便陆续出版发行了。他个人的翻译作品共出专著六种,发表论文七篇。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年中与鲁迅先生的交往最为频繁,鲁迅先生会以预借稿费的名义帮助他,而不是直接给他钱,足见他们之间已有了深厚的友谊。在1929年的10月,由上海水沫书店出版了鲁迅与冯雪峰合作编译《文艺与批评》,两人的感情日趋笃厚。此间,也常与鲁迅先生一起商谈建立左翼文艺统一战线,并与鲁迅先生共同编辑《萌芽月刊》,该刊后一度成为左联的机关刊物,共出6期。
1930年初受党组织之命筹建“左联”,还受命去动员鲁迅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冯雪峰参加了“左联”成立大会,还陪同鲁迅与李立三见面。面对鲁迅与党的决策人的分歧,冯雪峰曾提出不要勉强鲁迅参加一些冒险的公开的政治活动。
1931年冯雪峰被调任“左联”党委书记,他领导“左联”实际上是重组“左联”,他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5月上旬,在茅盾家中第一次遇见了瞿秋白,此后成为鲁迅与瞿秋白之间的联系人。
1932年2月,冯雪峰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本月与鲁迅、茅盾、叶圣陶等四十余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控诉日本侵略者在华罪行。又参加发起组织著作界抗日协会,被选为执行委员。12月又被调任为上海中央局宣传部干事,管理一个对外提供宣传资料的通讯社和“文委”。这两个机构均直属上海中央局,由其宣传部直接联系。
第二年,冯雪峰被调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兼管“文委”工作。刚接任这一工作时,与瞿秋白夫妇同住在王家沙附近的鸣玉坊。在此前后,白色恐怖更趋严重,他的不少战友,左翼文艺运动的骨干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这就使冯雪峰的工作面临着更为严重的考验。8月,冯雪峰负责筹备在上海秘密举行远东反战会议。他精心安排了宣传大会的演说,会议取得成功。11月上旬,冯雪峰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后又逃脱,组织决定将他调到江西中央苏区去,于12月中旬悄悄离开上海,踏上了去江西瑞金的征程。
1934年和1935年,冯雪峰是在江西中央苏区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度过。1933年12月下旬,冯雪峰到达江西瑞金。1934年1月中旬,参加了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初次接触了毛泽东思想,并且与毛泽东获得了相识的机会,接触甚是频繁,深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10月,调任红九军团地方工作组副组长,开始参加长征。长征途中,冯雪峰跟着毛泽东,凭着两只脚,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不少地走完了两万五千里,胜利地抵达陕北。冯雪峰在长征途中,经历了对敌斗争和党内的路线斗争,表现了一位坚强战士的优秀品质,深受大家好评:“一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生活多年的文化人,在极端艰难的长征路上,随军步行二万五千里,一直坚持到陕北,是难能可贵的。”到达陕北后,冯雪峰在中央党校任政治教员,也曾参加过许多战斗,得到了毛泽东的赞扬:“谁说书生不会打仗?雪峰就会打游击!”
1936年,冯雪峰到上海秘密开展工作时,寓居在鲁迅家中。后接受鲁迅委托,为捷克汉学家普实克所译《呐喊》撰写一篇序言,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有感于此,于6月20日奋笔疾书了《关于鲁迅在文学上的地位》。1936年夏天,安排埃德加•斯诺赴延安采访;10月冯雪峰申请并得到中央认可,负责主持鲁迅葬仪,周海婴曾说:“雪峰同志在我父亲的丧葬过程中,无论在政治上、道义上都尽了很大的力量,并在幕后具体指导。”在白色恐怖的上海,冯雪峰不但完成了党中央交给他的极其重要的任务,而且还动用了凡能动用的各种关系,在茫茫人海中,大海捞针般地找到了毛泽东流落在上海街头已隐姓埋名的两个孩子毛岸英和毛岸青,并把他们安全地送到莫斯科进了共产国际办的国际儿童院。1938年到1940年冯雪峰大部分时间花在写有关长征的小说上,书稿定名为《红进记》,后正式定名为《卢代之死》,约50万字。
1941年到1942年,冯雪峰是被囚禁在“活地狱”——上饶集中营里。1941年2月,冯雪峰在家里被捕,2月26日被押解到金华宪兵连,随后被押到上饶集中营。过着极其黑暗的监狱生活。其间染上了“回归热”被抬到周田村的一间牢房里,让他死活听天由命,后经毛鹏仙抢救躲过一劫。由于狱内冯雪峰和其余六名革命者编进同一分队,被誉为“七君子”,七人中冯雪峰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尽管大家都受尽了敌人的折磨,弄得遍体鳞伤、生命垂危,可大家并没有丧失斗志,而是不断地同敌人和生命作斗争,帮助不少同志成功越狱,如新四军高级领导人赖少其等,最后“七君子”除了王闻识因病情严重在狱中逝世,其余六人都成功逃离。冯雪峰在集中营里坚贞不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毛泽东得知冯雪峰被囚消息后,立即通知中共南方局的周恩来、董必武想方设法营救他,11月经郭静唐、宦乡等交涉,敌人答应“交保出外治病”。直到1943年3月才在浙江云和小顺镇与家人团聚。并在这一年出版了在狱中写的新诗结集,名为《真实之歌》。
1943年到1946年,冯雪峰从桂林到重庆,主要从事的是文艺工作。冯雪峰以一介书生的特有武器,对敌人进行强有力的攻击。1944年春,接编了《抗战文艺》。还在曾家岩50号与周恩来同志交谈时局与国共谈判等问题。这期间先后发表了杂文集《乡风与市风》、《有进无退》、《过来的时代》、《跨的日子》,这些杂文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都对敌人进行了强有力的打击。毛泽东曾赞扬:“好几年来还没有看到过像《乡风与市风》、《真实之歌》这样好的作品。”
1947年到1949年,冯雪峰主要在上海从事革命工作。1946年,冯雪峰接受了周恩来安排,回到上海参加文化活动,做统战工作。这一时期是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国民党对革命者进行了血腥镇压,不少革命者因此被逮捕甚至被害,冯雪峰冒险救了不少战友。骆宾基被捕,冯雪峰想方设法营救他,在他和文艺界同仁协力营救下,骆免于罹难,于1949年春被释放。
1949年6月,赴北京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担任华东代表团团长。9月,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成立,冯雪峰担任主席。又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的代表,赴京参加讨论并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共中央人民政府,并出席了开国大典。
四、建国后的坎坷经历
《塞童》 :天赐塞翁千里驹,塞童驰骋乐如痴。只因不学疏御术,立即巅身变缺肢。从此永除壮士籍,徒然怅望将军旗。男儿不得沙场死,祸福玄谈只自欺。
《探日》 :夸父欲探日出处,即行与日竞奔波。直朝旸谷飞长腿,不惜身躯掷火涡。饮尽渭黄不止渴,再赴北泽死其阿。英雄建业多如此,血汗曾流海不过。
1950年到1954年,冯雪峰先在上海后到北京,担任新中国文艺界的领导工作。1950年10月,任鲁迅著作编刊社社长兼总编辑。1951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1952年2月,兼任《文艺报》主编。1953年9月,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这期间,是建国后冯雪峰相对稳定的时期,他创作甚丰,鲁迅研究也取得重大成就。冯雪峰的电影文学剧本《上饶集中营》于1950年创作完成,次年拍成电影,荣获1949—1950年优秀影片二等奖。1951年1月出版《鲁迅和他少年时代的朋友》。到了1952年他创作了很多作品,写了《创作随感》和一些研究鲁迅的文章,并重新创作关于长征题材的长篇小说,先后出版《回忆鲁迅》、《冯雪峰论文集》第一卷、《雪峰寓言》等。1953年编辑出版了方志敏烈士的《可爱的中国》和包括《海上述林》在内的近三百万字的《瞿秋白文集》,并为之作序。
冯雪峰1955年开始的经历跟艾青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一同戴上“右派”,一起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1955年开始冯雪峰被卷入胡风事件,在党内受批评做检讨。
1957年被文化部党组织定为“右派分子”,事情到这个地步冯雪峰是始料未及的,他一直认为这是“有苦说不出,低头挨闷棍”。到了1958年,右派分子冯雪峰的处分已经由中央国家机关党委批准“撤消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作协副主席、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务,保留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作协理事、由文艺一级降到四级”。更令他想不到的是,1958年上半年他被开除了党籍,撤消了各种职务。后来,冯雪峰的身体每况愈下。1959年冯雪峰胃病复发,住院进行胃切除手术。1961年,被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其间,曾主持编选《应修人潘漠华选集》,为写太平天国的历史小说,赴广西、湖南等地考察。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冯雪峰被关进“牛棚”,被强令写检查、交待资料。由此身体就更加孱弱。到了1974年,因受寒引起肺气肿复发。到了1975年,经检查发现患肺癌。
1976年1月31日,因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