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委会的产生,是民主选举的见证,是新中国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起点。它所提倡的“人民民主管理城市”的理念,为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提供了一个现实途径,成为我国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从手抄到电脑,从退休大娘到年轻专干,建国60年来,居委会变成社区,改变的不只是名字
金华市区最早的居委会成立于1950年。成立之初,居委会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调解、卫生、治安。居委会干部每天走东家到西家,收水费、登记户口、宣传政策,处理各种细微繁杂的日常事务。那时居民区内都是坟缸,每家每户用马桶大小便,把粪便当肥料卖给农民。居委会干部还要千叮咛万嘱咐,要求居民把粪缸加盖。那时的居委会只有三个人,一个主任、两个委员。大家到居委会做工都是义务劳动,没有报酬,但感觉很光荣,大家都觉得这是为人民服务。
1954年镇公所撤销,成立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任务除了上述的工作外,又多了几项重点,就是消灭细菌战,消灭苍蝇,安全管制五类分子。居委会干部的办公条件很艰苦,没有办公室,有的在家里办公,有的就在破庙里办公。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大家有工资了,每月8元。居委会除了做好卫生、治安、调解外,还要组织闲置人员开小饮食店,做布鞋,做纸袋,动员农村家属回乡。有些居民家属想不通,干部们就要经常上门去做思想工作,当初这个任务也是很艰巨的。
以上这些事情都是当时的城中街道办事处主任陈开春告诉我的。1978年,我当上了解放路居委会的居民小组长。那时小组长主要负责楼道里的卫生,还要清洗公共厕所。
1988年,我从金华市食品公司退休,第二年,来到城中街道明月楼居委会工作。当时居委会有了自己的办公场所,3个人挤在2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条件也很是艰苦,唯一的电器就是一台吊扇,那也居民送的。刚开始上班的时候,为了工作方便,我还专门准备了包括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登记册、社区活动记录册、工作人员花名册和好人好事登记簿等在内的“七册一簿”,用绳子拴着挂在墙上。当时为了没有遗漏,大小事情自己都要记在本子上,所有资料都靠手写。不过,居委会的任务较之以前有了改变,主要是改变金华脏、乱、差的现象。我们辖区里的文昌巷,被人称为“粪昌巷”,巷里有三只大粪缸,两条明沟污水直流。我们要把仰天粪缸拆除,把明沟改暗沟,经过整改后,文昌巷成了如今社区的宣传文化长廊。另外居委会还开展“楼道革命”,整治楼道和公共部位的堆积物,拆除违章建筑,争取绿化指标灭“四害”工作。
在居委会工作了12年,2001年,我从岗位上退下来了。退岗不退休,居委会里经常让我帮忙协助居委会的文化干部搞好文化。我就组织我们这里的老年人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在由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明办举办的城市社区文艺汇演上,我们连续四届都获得第一名。现在的社区文化活动也比以前丰富了。
2002年成立明月楼社区,经过几年的发展,社区干部文化程度更高了,以前最高的文化程度是高中,现在最低是高中,工作人员从三个人到七个人,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工作内容多了,硬件提升了,工作已经全部实现办公自动化,所有的文件、居民信息都存储在电脑上,和街道办的沟通也都通过网络进行。明月楼社区也先后获得了“省级文明社区”、“省级绿色社区”、“省级文化示范社区”、“省级十佳礼仪魅力社区”等省级荣誉13项,金华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四星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等市级荣誉称号17项。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