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镇铁店村是一个畲族村,这个以雷姓为主的村中有一户陈姓人家。昨日村民说,这户陈姓人家原本居住在铁店村西南角的一个山洞里,村民都叫他们为“山洞人家”。改革开改后,“山洞人家”从山洞里搬到村里居住,近些年来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9年:搬迁下山
铁店村西南角的这座山叫石岩山,山洞位于半山腰,形似一只田螺壳,能容纳上千人。陈姓人家的山洞生活可以追溯到清末。18岁那年,祝新妹从琅琊嫁进山洞。昨日她说,清末时,金华城郊一户金姓人家以讨饭为生,曾经将这个山洞当做自己的居所。民国时期,她的公公陈海金从安徽逃难到金华,与那户金姓人家的女儿结成了夫妻。此后,陈海金夫妇在洞里生育了儿子陈汝生和陈小生。陈汝生就是她的丈夫。
1978年,安徽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第二年“包产到户”之风刮到了金华,也刮进“山洞人家”的心坎里。“包产到户后,村里分给我们的田地都在山脚,感觉干活不方便。我丈夫与小叔子陈小生决定将一家人搬到山下居住。于是,一家人在村边建起了五间土房。”祝新妹说。
“当时我们与小叔一家共养育了五个孩子。在山洞里居住时,我们没有电灯,五个孩子都在五公里外的村里读书。每天天没亮我们就起床给孩子们烧早饭;晚上天还未黑,我们又招呼孩子们睡觉了。平时洗衣服,我们要翻过一座山去”。
1992年: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春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南方讲话发表后,浙中盆地掀起了新一轮创业高潮。
当时的情景,陈汝生的二儿子陈全亮记忆犹新。他说:“我和叔叔家的幸福生活可以说是从围着市场经济转开始的。大哥和叔叔的大儿子为金华、义乌等地企业提供货物运输,我和叔叔的小儿子进厂打工,我弟弟则开了一家饭店。后来,我的父亲和叔叔也在农闲时跑到厂里去打工了。”
2001年,陈小生的大儿子陈顺松在金华城里办起了运输公司,搞起了短途运输,每天运输量在50吨左右。
陈小生则看到另一种创业机会。他回到家中建起一个苗木基地,专门给金华和周边县市提供桂花等苗木。
2009年:搞起旅游开发
搬迁下山后,除了陈顺松已在金华城里买了几套房子以外,陈家其他四个儿子都在村里建起了新房。昨日,在陈全亮和他两个亲兄弟家的大门口,记者看到塑钢制成的大门上均刻着松鹤图。陈全亮家门口还贴着一副对联:“五星照耀六十春,社会和谐满堂春。”
搬迁下山后,陈家念念不忘当年住山洞的生活。陈全亮说,听村民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皇帝之前被敌兵追赶,曾躲进此洞的“洞中之洞”。当时“洞中之洞”的洞口结着一张蜘蛛网。朱元璋钻进洞后将蜘蛛网钻破了。就在他很紧张时,又发现几只蜘蛛将他钻破的网补了回去。等敌兵赶到时,洞口上的蜘蛛网已完好如初,敌兵看不出里面已躲着朱元璋,让朱元璋逃过一劫。此后,这里曾建起一座寺,香火鼎盛,游客络绎不绝,对此,清《汤溪县志》曾有记载。
“挣了钱后,利用全国文保单位铁店窑址的招牌,我父亲和叔叔就想在那里开发景点。”目前山门和寺庙都已初具规模。另外,在岩石山的山脚,陈小生还办起了“农家乐”饭庄和500头生猪规模的养猪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