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山山杯—孝敬老人奖”候选人事迹简介

2009-12-30 20:54:23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1、汤慧英,女,1953年出生,白龙桥镇白龙桥村人。婆婆戴竹云在1988年6月因意外摔成半身不遂,至今不能下地走路。 20多年来,作为长媳的汤慧英视婆婆如生母,一直精心服侍着老人家,从未和婆婆红过脸。为了婆婆晚年生活幸福,她变着花样让老人吃上可口美味的饭菜;忙完家务之后,常抽出时间陪老人聊天,给婆婆讲周围发生的一些事情;婆婆的指甲又厚又硬,她经常仔细地帮着剔脚、剪指甲;天气稍凉,汤慧英就给老人垫好电热毯,翻好棉衣裤;新房子造好后,把采光最好的房间留给了老人,以便她每天都能晒到充足的阳光。在汤慧英的悉心照料下,婆婆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好。

  2、祝更莲,女,1966年出生,长山乡三村村民。家里经营着一家畜医店,卖药之余代加工饲料,生意很好,但繁忙的工作丝毫没有影响她对老人的照顾。婆婆于2004年患上严重的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发病时候大小便失禁。3年来,祝更莲送菜送饭喂饭,在婆婆发病期间更是无微不至,不管天气多冷多热,她总及时帮婆婆换尿不湿,为婆婆洗带有粪便的衣服。2008年年初,婆婆去世,深受打击的89岁的公公出现了老年痴呆的症状,祝更莲又开始照顾公公。公公病重后,她照顾得更加细心。祝更莲的母亲一直患有气管炎,身体很不好,她也经常回家看望。今年3月,83岁的老母亲不小心摔了一跤,祝更莲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轮流24小时不间断照顾,历经40多天,直到她去世。

  3、陈汝华,男,1965年出生,乾西乡雅宅村人。母亲方宝翠于今年端午中风,为了母亲的病他一直忙碌奔波。住院治疗几个月后,他将好转的母亲接回家以便更周全地照顾。正当他为母亲日益康复而高兴时,母亲却在一次柱拐练习走路时不小心跌倒,导致身体严重瘫痪,每天只能卧躺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陈汝华的父亲年事已高,母亲瘫痪后的料理都落在了陈汝华及其妻子吴敏的身上。为了能周全的照顾母亲,他就将床褥铺在母亲的身边,倒水、端尿壶……深更半夜也跑进跑出为母亲忙碌。他认真做好房间的通风、清理工作,保持母亲房间的整洁,给母亲创造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母亲的康复虽困难重重,但陈汝华没有放弃,他说:“为了母亲,我要坚持下去。”

  4、徐爱华,女,1953年出生,金华市邮电局退休职工。祖孙三代一家七口人居住在城东街道八咏楼社区。结婚三十二年来,她相夫教子、孝敬老人、勤俭持家,把家庭关系处理得和谐又美满。她是公公、婆婆眼中的好媳妇,丈夫眼中的好妻子,女儿眼中的好妈妈。她婆婆现在已经70多岁,公公已经92岁,徐爱华对公婆就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处处为公婆着想,家里做饭时,她总是先想着两位老人想吃什么。她公公有腿疾,每到冬天就会发炎、溃烂,医生建议每天给他用温水洗、按摩,可以减轻疼痛。由于她的丈夫每个月只有4天休息,于是徐爱华就承担了这个重任,一洗就是十多年。三十几年来她和公婆一直住在一起,从未红过脸,细心照顾,不知情的人都会认为她们是母女。

  5、施金香,女,1944年出生。她是一名童养媳,一个瘫痪在床的婆婆,一个年轻时因工伤造成行动不便的老伴,一个工作繁忙的儿媳和一个刚上学的孙子,四代同堂的他们居住在公司的房改房内。她婆婆已91岁高龄,10多年前不慎摔跤导致生活不能自理,一直靠她照顾日常起居,3年前瘫痪卧床,生活更是离不开她。每天除了给婆婆擦身、换衣服外,她还得给婆婆换尿不湿、倒大便,遇到婆婆便秘时还得用手掏……虽然婆婆不是自己的亲身母亲,但她却像亲身女儿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顾婆婆,从来没有给过婆婆难看的脸色。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她十几年如一日的侍奉婆婆得到了周围邻居的赞叹和尊敬。

  6、单文,女,1966年出生,是浙江师范大学的一名普通员工。单文兄妹三人,只有她留在父母身边工作生活。工作之余,她总是尽可能地陪伴父母聊聊天,为老人做可口的饭菜。每逢天气晴好,小区里总能见到她和老父亲散步的身影。2007年,80高龄父亲一度出现了第四次中风的症状,连续住院两个多月。父亲长期便秘十分痛苦,她不怕脏、臭,用手一点一点地抠出来。由于她无微不致地精心照顾,目前她父亲已经能自己独自推走步器出门散步。单文对公公婆婆也十分地孝敬,总是把他们的冷暖放在心上,嘘寒问暖,关心倍至。去年她的公公腰椎跌断,她悉心照料,从不喊累。多年来,她用生活中的平凡事、点滴情向家人倾注了无微不至的爱。

  7、江明清,男,1942年出生,金华实验中学老师。他老母亲80岁时患类风湿关节炎,半年后瘫痪在床,为了照顾卧床的老母亲,他向汤中辞去了班主任和工会生活委员职务,后来又调到了实验中学。由于妻子在金华工作,所以母亲送到实验中学后,他包揽了烧饭、洗衣、服侍母亲大小便、煎药熬药、请医生看病等一切事务,到后来,因为不好意思经常请理发师上门服务,剪头发、洗脚、洗澡的活他也都全包了。病人最怕寂寞,要陪她说话看电视,还经常挨骂。为了更好地照顾老母亲,他装了电铃,老母亲一按电铃,他就立即过去服侍照顾,有时从十二点到早晨要起来五六次。在他的精心照顾下,老母亲活到90多岁才安详地离去。

  8、邵爱娣,女,1962年6月出生,蒋堂镇尚文头村书记、妇女主任、计生服务员、卫生联络员。她婆婆患支气管炎和心脏病多年,每到下半年就不能起床,不管外出还是开会,天晴还是下雨,她每天按时送药送饭到婆婆床边,给她洗衣服,陪她聊天。她不仅对自己的婆婆照顾周到,对村民也是热于奉献。尚文头村离蒋堂卫生院有15里路,村民尤其是年老体弱的人出门就医很不方便,凭借十几年赤脚医生行医经验,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之类的小毛病,邵爱娣免费为他们吊瓶打针。一次,村上一位老人患中风,要吊瓶一个多月,邵爱娣每天定时上门为行走困难的老人吊瓶送药,陪老人聊天,还常拿自己的土鸡蛋给老人增加营养。老人感叹:“邵爱娣不是女儿,但胜似女儿,她可真是我们村上的好媳妇啊。”

  9、金志华,男,1972年出生,竹马乡金店村人。他经商致富后不忘回馈社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不忘孝敬村里的老人。金店村一千多人口,60岁以上老人就有170多位,虽然成立了老年协会,但没有活动经费和器材,他带头捐款,共募集资金5万多元,成立了竹马乡第一家村级老年基金会。有了经费保障,村上每年组织老人们到各地旅游参观。他又为老年活动室送去电视机1台,扩音机2台,每年送给老年室价值不菲的云南有机绿色茶叶。2005年来,他每年花费3000多元为村上60岁以上的老年人集体祝寿。在他的引领下,许多在外创业的老板纷纷为村上老年人出钱出物,金店村形成了尊老爱老的良好风气,涌现了一批孝敬老人的好儿子、好媳妇。

  10、滕爱青,女,1940年出生,琅琊镇南山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为了给婆婆提供一个安逸的生活环境,今年70岁的她放弃了在儿子家中享福的生活,尽心尽力地在家中照顾99岁的婆婆。高龄的婆婆手脚不是很灵活,行动也不方便,饮食起居都需要有人照顾,她坚持每天为婆婆擦身、穿衣服、穿鞋、梳头发,并且天天为婆婆做好吃的,婆婆有时候像小孩一样突然想吃什么,爱青也没有一句怨言就去张罗。二十几年来,爱青都和公公婆婆住一起,从来不曾和公公婆婆闹过别扭,共同的生活使他们产生了像亲生母女一样的感情。村里的隔壁邻居都夸爱青是个好儿媳、好老婆、好母亲。正是因为爱青的悉心照顾,婆婆成了南山村的寿星,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11、童惠兰,女,1962年出生,罗埠镇山下陈村人。说起她,村民无不啧啧称赞。她敬老,尊老,顾幼,爱幼,是村里的典范。童惠兰的丈夫在村里担任党委书记,村里事多,平时无暇顾及家里的活计,她从无怨言,打点农活、操劳家务、孝敬老人,爱护小孩,样样不落下。她婆婆上了年纪,身体经常有些小毛病,童惠兰在包揽家务的同时,还要细心照顾老人,经常是看着婆婆安心睡下了,她才理出时间来去做别的事情。老人年纪大了,吃不惯太硬的东西,她经常会费着心思为老人烹调一些煮软煮烂的补品滋补身子。这么多年来,婆婆在她的细心照顾下安享着晚年,逢人就说自己的命好,有个这样的儿媳妇,村里的乡亲也把她的贤惠看在眼里,说她是村里媳妇们学习的好榜样。

  12、余庆丰,男,1961年出生,婺城区罗店镇西吴村村委会主任。他赡养着年老多病的母亲,使得老母亲生活上舒适、精神上快乐。母亲经常对人家说:“庆丰好,社会好,我们这辈老人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喽。”为了改善村中老年人的生活条件,担任村主任的他于2009年和村两委班子一道,投入上万元资金,彻底改造了村老年活动室,添置了电视播放室、棋牌室、健身场等活动场所,大大改善了老年活动室环境。他还组织老年戏曲坐唱班、体操健身队,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在重阳节、春节,为每位老人发放过节费,对残、老、病、瘫老人发300-500元的补助金。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干部和企业老板每年纷纷解囊为老年人出资演出十多场传统戏曲,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创造了一个和谐的美好家园。

  13、董界新,男, 1959年出生,塔石乡下塔石村人。在坎坷、艰难的50年人生经历中,董界新用爱心、孝心演绎着人间的真情。1997年,母亲生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董界新照顾老人吃穿,每天要为身体已无知觉、大小便失禁、常把尿屎拉在床上的母亲换洗好几次,不管多脏多臭都没有一句怨言。他干完农活回来还帮母亲捶背、揉揉肩、和老人说说话。虽然家境不好,但只要有好吃的,董界新第一个送到母亲床前。为了给母亲增加营养,还专门买来猪排骨、肚肺、老母鸡等,专门炖汤给母亲喝。老人病后10年多来,从没生过褥疮、得过感冒什么的,身体不仅没有变“坏”,还一天天“强硬”起来,晚年生活幸福安详。

  14、吴瑞萱,女,1955年出生,安地镇安地村人。她是娘家长女,又是夫家长媳,既要照顾亲身父母,又要起赡养公婆。她妈妈、婆婆都已八十多岁高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她几十年如一日照顾两位老人,尽力为老人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生活空间。老人牙口不好,她总是给老人做可口的的饭菜,买老人喜欢吃的水果等物品;老人生病,她一口一口地喂老人吃饭、喝水;老人在床上不能动,她为老人端屎端尿、洗尿布、洗脏衣服,为两老梳头、洗脚、捶背、按摩。在精神上她也关心抚慰老人,每天进家第一件事就是跟老人先讲讲贴心话、笑话、新闻趣事,或者给老人唱唱歌,逗老人开心,耐心地听老人们诉说心里事。贤慧勤劳、善良宽容的吴瑞萱,让两家人融合成了一个欢乐和谐的幸福大家庭。

责任编辑:施川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