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专题 > 婺文化 > 史趣

第四届婺文化研讨会(重振婺州窑)

2010-03-02 14:06:34  来源:  浙江金华市婺文化研究会  作者: 

  1800多岁,兴盛一时,被唐代茶圣列为全国第三,婺州窑,当之无愧地成为金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瑰宝之一。
  09年12月21日,我会主持召开的第四届婺文化研讨会上,一些专家领导会聚市区,为重振婺州窑出谋划策。
 

  全国第三,不被金华人知

  婺州窑的历史非常悠久,根据现有窑址和墓葬发掘资料,婺州窑创于东汉,距今至少有1800多年历史。唐朝时期,各地窑场多以州名命名,分布在婺州地区的窑场就被称为“婺州窑”。据清朝的《景德镇陶录》记载:“婺窑亦唐时婺州所烧者,今之金华府是也。”在唐宋时期,婺州窑的生命轨迹达到了顶峰,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窑次,缶州次,寿州次,洪州次……”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婺州窑窑址被大量发掘。仅从我市文物主管部门对各地婺州窑遗址的调查结果上来看,古窑址有600多处。窑址数量之多,生产年代之长,在我国的瓷窑中是比较罕见的。

  元明以来,婺州窑渐渐衰败,到后来,很多金华人都已不知曾经名列全国第三的婺州窑。

  势单力薄,两个人的探索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颇受重视,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成为举国之热点,重振婺州窑,发扬婺文化,成为有志之士的共识。

  2004年,高级工艺美术师陈新华主持成立了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为重振婺州窑注入了关键的血液,通过多年努力,其创作的婺州窑作品在省内外的展览中多次获得金奖。去年,一个年轻人也加入了陶瓷制作队伍,他就是方益进。艺术学院毕业的他制作的陶瓷融合艺术观赏与生活实用为一体,颇得消费者青睐,由方益进创办的金华市古婺窑火陶瓷文化有限公司现有13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今年8月被良渚博物院确定为良渚文化陶瓷类产品及其系列开发、生产独家合作商,并与国内多家博物馆及大型企业展开合作,在市区开设了营销展示中心,这些动作为金华陶瓷品牌化运作打下基础。

 

  因为陈新华和方益进的探索,婺州窑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但由于技术人员少,势单力薄,婺州窑的发展还是受到了制约。如陈新华的陶瓷研究所,成立5年了,从业人员依旧是成立时的7名。

  方益进认为,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古婺窑火的使命是创造出具有代表性的当代风格。“我们不但重视传承,更鼓励创新,以巧妙的创意,把‘艺术生活化’美学理念融入作品当中”,正是“艺术走进生活”的创意,使方益进的作品走进市场极短的时间成了消费者收藏使用与赠礼的热门。

  重振古窑,我们有话要说

  作为金华古代引以为傲的工艺成就,婺州窑的重振,对金华的意义不言而喻。为了让婺州窑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本届婺文化研讨会把研讨的重点放在婺州窑上。会上,高校学者、收藏家、文史办工作者、婺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各抒己见。

  周国良,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到江西省博物馆考察300多件婺州窑文物,还到景德镇、龙泉等古窑址考察。他发现,无论是景德镇瓷器还是龙泉窑,后面都有一双强有力的政府的手。“在景德镇,政府建立招商引资项目挂点服务责任制,有专人跟踪,并引导联合商家开发陶瓷观光景点,提供烧造、工艺一条龙服务。”周国良建议,传承与弘扬婺州窑,同样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政府尽可能地对婺州窑陶瓷文化的发展给予政策优惠,如税收、场地、产品陈列展览馆的建设用地等,同时以经济效益吸引更多的厂商投资,还可以在购置纪念品和礼品时,把婺州窑作为地方特色产品列入重点采购项目。”

  杨坚明,市政协文史办副主任,认为发展婺州窑应该重视人才培养,“利用大专院校的资源,开展陶瓷美术设计课程,传授陶瓷制作技术知识。”此外,还应做好婺州窑遗址的开发与利用。

  周少华,浙江大学老师,他认为具有独特风格、不断创新、适应市场是婺州窑生存发展之本,为此,他建议,婺州窑传人应该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在国内市场做到“物美价廉”和“雅俗共赏”,同时抓住国际市场的需求,这样生命周期会更长。

  刘联民,市收藏协会副会长,认为大力开发婺州窑产品,实现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的变革是重振婺州窑的重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如果只停留在模仿阶段,那么它势必会停滞不前,被历史淘汰。”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