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任领导不同于前任,竟然不屑于当面进言,而是迷恋上了纸质材料———供词一样的东西,想必他遭遇过说理的一方赖账或者责任感不强给予他的不快感觉。
我遂欣欣然,因口吃,又因患有在领导面前胆小如鼠的疾病,可是梗在喉头的感觉又难受之至,于是冒险出手。自以为文采不错,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一二三也列举了一大摞。然后等待。七七四十九天到了,老问题依旧泛滥,新举措还在我那文章里发呆。于是,愤懑加悲凉,写成另一样的文章投到网络里去寻找同盟军。幸好也有不少同类,大家同仇敌忾一番,之后,沉寂,如死一般,发誓再也不来放此等文屁。
今日,偶遇历史文章,看到三则故事,才悟上疏失败的根由。
第一则故事很简单,很多中学生都了解,叫作《智子疑邻》。说的是宋国一位富人家的财物在一个下雨的晚上失窃的故事。失窃前其邻家老头曾经提出如下建议:你家墙壁遇水会坍塌,应该早点修补,不然要失财。富人的儿子也向老子提出过这样的建议。结果,富人便怀疑是邻居老头偷窃他家财物,苦于一时没有证据,不然就吿官了。
第二则故事也不复杂,讲的是郑武公的故事。武公想讨伐胡人,故意把女儿嫁给胡人。有一日他问群臣:我们讨伐哪个国家来补充国力呢?关其思建议:胡人。武公便把关杀死。胡人听说这个事件,以为武公友好,便不加防备。郑武公于是袭击胡人,取得胜利。
以上这两个提建议的人,他们的看法都是正确的,但是轻微的被怀疑,严重的被处死,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把正确的认识使用得恰到好处。
第三则故事有些戏剧性。弥子瑕得到卫国君主喜爱的时候,利用公车看望母亲的行为被表扬是孝顺,把尝了一口的仙桃给君主的行为被称赞是忠诚。可是弥子瑕失去君主宠爱的时候,卫君说:这个人私驾我的车辆,又将吃剩的桃子给我吃。很明显,得到君主宠爱的时候,那认识完全一致而感情更加亲密;遭到君主憎恶,那就罪名恰到好处而关系更加疏远。因此进行提议的人,不能不首先审察领导对自己的爱憎。
我明白了,如果把学校的校长比作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君王,我还没有揣测君王对自己是爱是憎就贸然进言,焉有不失败之理?如今,纸质材料像如山的铁证一样锁在领导的抽屉里,除了令他嗤之以鼻之外还会有什么奇迹发生?我战战兢兢起来,再与领导对面时,手脚更不知放哪个地方才能安稳一些。
经历了这件事情后,我对韩非子———提供这三个故事的口吃者兼《说难》的大作家更加崇拜。确实,说话,很难很难。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