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正宗的身材与众不同,不是因为他的左腿装着义肢,而是因为他有着令人咋舌的胸大肌和手臂肌肉。他就是凭着这身肌肉,拿到了2005年省体育竞赛中心主办的“大红鹰杯”浙江省第二届“卧举王”挑战赛冠军,当时他的卧举成绩是152.5公斤。这是一次与健全人的较量,这次胜出,使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卧举王”。
吕正宗是金华市金东区岭下镇包村人。1979年,他才9岁,有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大货车撞倒,从此失去了左腿。在以后的16年里,他的人生就靠着两根拐杖支撑,直到1996年装上义肢。在此期间,他在服装厂打过工,当过排版师,也干过机修工。1999年,他参加了金华市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就拿到了卧举第三名,而那之前,他只练了一个多月。他的“神力”从何而来?“拄拐杖啊!我每天拄着拐杖,手臂当然很有力量了。而且我从小身体好,也喜欢运动。”
这个第三名似乎让吕正宗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他说自己从2003年开始,就有规律地坚持每天锻炼两个小时。他曾先后在浙江省第五届和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拿过卧举的第二、第三名。
现在的吕正宗,在金华市婺城区秋滨街道朱基头开了一家健身活动中心,有会员100多人。每天,他要指导会员健身,自己也要坚持锻炼。因为他有一个目标:参加2011年在杭州举办的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并争取拿冠军。为了这个目标,吕正宗付出了前所未有的专注,并在艰辛中收获着乐趣。因为残疾,他至今单身。但他把生活上的孤单寂寞抛在一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训练中。
因为金华缺少专业培养残疾运动员的老师,吕正宗只好自己当运动员,自己当教练。他的专业知识大多来自书本和网络,那些前来运动的朋友都是他的陪练。据说,健身房里那50公斤一只的哑铃,只有他举得起来。训练中有什么疑难问题,他会打电话向著名的残疾人举重教练李伟朴请教。他说现阶段,他要争取的成绩是210公斤。
吕正宗还是自己的营养师。因为举重运动员的食谱与普通人很不相同。他说自己总结各方面的资料,现在列出的食谱是这样的:早餐一杯蛋白粉,加面包和鸡蛋;中、晚餐以牛肉为主,辅以鸡胸肉和蔬菜。他说自己米饭吃得比较少,一般一餐一大碗;牛肉是加生姜白煮的,吃的时候蘸些酱油,因为运动员不能吃太多的盐和油。如果去西餐厅吃牛排,那别人吃一份,他可能要吃三份,就那三份也比不上他自己平时做的一份多;他一天还要吃20多只鸡蛋,也是白煮的,只吃蛋白,不吃蛋黄。一般早餐吃6只鸡蛋,中餐吃8只,下午训练结束后吃四五只,晚上睡前吃三四只,再加一杯豆浆。这样下来,一天的伙食费就要40多元。他说现在条件好多了,四五年前,牛肉都吃不起。
训练结束后,吕正宗让记者摸摸他的手臂,肌肉坚硬如铁。他说这是肌肉充血,需要按摩放松。这时,他又成了自己的保健师,全靠自己拍打、放松。
记者问吕正宗:“明年你就41岁了,参加比赛,年纪会不会太大了点?”
吕正宗充满信心地举了很多“高龄冠军”的例子,比如上海的残疾人举重运动员吴国境,2004年曾在雅典举行的残奥会上打破了全国纪录,他今年已经48岁,仍活跃在体坛;再比如江苏的两届残奥会举重冠军张海东,今年已经42岁。与他们相比,他还是“少壮派”呢。
吕正宗走到训练器材前拿起一只50公斤重的哑铃,躺下,又让朋友把另一只哑铃捧过来放在他手上,调整呼吸,“嗨!”哑铃稳稳地举了起来。吕正宗孤独而艰苦的训练又开始了。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