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要做婺剧的铁杆粉丝
——记“望江杯”农村文化耕耘奖获得者倪秋花
一个业余的婺剧爱好者,带领她的剧团多次在省、市农村剧团汇演及比武大赛中获奖,她说:“我这一辈子就是喜欢婺剧、衷情婺剧,要把婺剧发扬光大。”她就是婺城区白龙桥青年婺剧团团长倪秋花。已经56岁的倪秋花,在农村文化的舞台上依然这么活跃,作为省级文化示范户、市级文化志愿者,她经常送戏下乡,辅导农村文化队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倪秋花也获得了婺城区第二届“望江杯”农村文化耕耘奖。
倪秋花出生在婺城区琅琊镇泉口村,小时侯,她就是个爱唱歌的活泼女孩,“我很喜欢唱歌,广播里的歌一听就会唱。那个时候也很想参加文艺宣传队,可是村里没有。于是我自己搞了一个学唱班,每天晚饭后,十几个小姑娘把从广播里听来的歌曲唱一遍。”倪秋花回忆,她最爱听的就是婺剧,对于婺剧,是百听不厌。当高亢悠扬的婺剧开场曲调——闹花台响起时,她和村子里的老老小小都能被吸引。因为爱唱歌,晚饭后,她就带着小姐妹唱啊跳啊,总有村民要到她家看“戏”,多的时候会有二三十人。不会唱歌的父母并没有因为人多嘈杂而责骂过倪秋花,因为他们也是女儿的忠实歌迷。
17岁那年,倪秋花来到供销社工作,尽管生活变了,工作很辛苦,但倪秋花对“戏”的痴迷没有改变。工作之余,她结识了几位会拉琴唱戏的老人。老人们曾办过剧团,听说小姑娘会唱戏,就相约上门给倪秋花说戏。最后老人们把“工具”放到倪秋花那里,她的宿舍也俨然成了婺剧沙龙所在地,倪秋花对婺剧的了解随之不断加深。“1982年,我从单位出来和丈夫在白龙桥镇上经营了一家录像厅。”倪秋花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因为农村文化的贫瘠,录像厅的生意非常好,也让她隐约看到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前景。
一个偶然的机会,倪秋花与婺剧真正结上了不解之缘。倪秋花与几个婺剧迷共同出资5000元,请了剧团在白龙桥村演了四天七场戏,倪秋花是场场必到。剧团一位演小生的演员看到倪秋花如此喜欢婺剧,就开玩笑说:“老板娘,看你这么喜欢婺剧,不如办个剧团吧。我帮你找演员。”想不到一句玩笑话,倪秋花上心了。1996年,当倪秋花与丈夫提出要办婺剧团时,丈夫惊讶得有些不相信。丈夫说:“办剧团很辛苦也很难,要说赚钱那就更难了。你又没有经验,到哪请演员,还有剧团就得演戏,你又到哪里联系业务?你可要想好了。”但倪秋花一根筋认到底了,并为剧团想好了名字——金华市白龙桥青年婺剧团。当年8月,在倪秋花的坚持下,婺剧团如愿成立。
办剧团的酸甜苦辣,也让倪秋花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她说:“六年前正月里在义乌农村的一次演出,一场大会烧光了她所有的东西,直接损失30多万元,为了把戏做完,一天时间之内她借钱、借道具,演出结束把演员工资及时发放。“当时,我真得想哭了,但忍住了。我花了三年时间偿还了这15万元债务。”“下乡演出也是件很苦的事情。冬天,有些村会给我们一些稻草铺床,那还算好的,没有的话我们也就睡水泥地。有一年,东阳这边演出结束即装上行头赶往新安江,到了新安江天都快亮了,第二天演员又要起戏。当然,看着演员们在台上演,观众在下面看得很认真,一台戏顺利演完,观众鼓掌,还是很开心的事情。”倪秋花欣慰地说,在她的影响下,原本并不很支持的丈夫也在剧团帮忙,全家都爱上了“戏”,就连四、五岁的孙子、孙女都喜欢看戏。
14年过去了,白龙桥青年婺剧团在金华乃至全省婺剧界声名鹊起,曾获浙江省婺剧传统戏金奖、浙江婺剧基本功大赛金奖等荣誉10多项。每年剧团都能演出500多场戏,倪秋花还要抽空到农村、学校去帮忙编排文化节目。“今年我们的婺剧下乡有560场,而且婺剧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很多学校都电话来邀请,我也很乐意为婺剧的传承多做贡献。”倪秋花说。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