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人文婺城 > 婺江文学

宁国的前世今生

2010-07-12 10:32:44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李 英

  “东方卢森堡,梦中桃花源”是安徽省宁国市的旅游主打的广告语。因参加“长三角媒体宁国行”活动,我有缘来到宁国,发现闻名不如见面,宁国的美远比这两句广告语要丰富,要精妙。宁国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与卢森堡相当相似,在这里,繁华雅致的都市风情、江南诗韵的田园风光、宛如仙境的世外桃源相兼相容。

  “长三角媒体宁国行”是由长三角地区县市报新闻中心合作论坛发起的。和与会的许多县市报老总一样,我也是第一次来宁国。到宁国已是傍晚时分,宁国市委宣传部和新闻中心的领导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把我们安排在山水相连、幽雅宁静的世界木屋村。放下行囊,我们迫不及待地走出木屋,漫步在山庄如茵的草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体验着“桃花源”的轻松快乐。

  青龙湾是宁国最美的地方。两岸青山连绵,郁郁葱葱,湖面碧波万顷,水光艳潋,青龙湾给我们展现了山水宁国、生态宁国的别致美景。俯看青龙湾,整个度假区呈龙形,龙头在大坝,龙角一个是旌德,一个是绩溪,分别从方塘乡和胡乐镇在青龙湾汇聚。青龙湾水面面积有32.8平方公里,水面自然形成38个独立岛屿,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区内有北亚热带东北部保存最好的原始森林的板桥,自然保护区,有植物界大熊猫之称的三千亩天然红豆杉群落。荡舟在青龙溪湖面上,碧水荡漾,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宁国是多元文化相融共生的繁荣之地。宁国语出《易经·乾卦》“首出庶扬,万国咸宁”,意寓邦宁国泰,物阜民安。宁国民风淳朴,开放包容,儒释道文化源远流长,江南商埠文化、徽商文化和苏商、浙商文化一脉相承,风土人情与“红学文化”息息相关。《红楼梦》中出现的“宁国”,使人不得不与现实中的宁国相联系。红楼中的宁国,虽然它并未与“金陵”一起同时以地名出现,但作者在小说故事中却已“细如发丝,伏脉千里”的艺术手法,将其凸现出来,可见作得对“宁国”情有独钟的寓意。而历史上,东吴大帝孙权早已把宁国与“金陵”拉在一个历史脉络线上。公元208年,孙权在古陵县南境辟置宁国县,以镇抚山岳,迫使归附,得以“邦宁国泰”,奠定江东立国的政治基础。公元211年,将政治中心由京口(今镇江)迁到秣陵(今南京),将秣陵改名“建业”。公元220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九月,迁都建业(今南京),是为南京建都之始。今天细读《红楼梦》,字里行间似乎仍然汩汩可见当年宁国田园山水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和语言风格。这或许可以说是宁国的前世吧。

  宁国建县一千八百年至今,与皖南诸县一起,一直是南京发展的经济腹地,特别是明清以来,南京的夫子庙、水西门、上新河,是宁国茶商、竹商、木商、炭、纸、茧商的会集之地,满足了南京的市场和市民生活的巨大需求,而且南京的官员、富商和文化旅游者,喜欢从秦淮河、水阳江乘船去宁国游山玩水。北宋梅尧臣写有游历宁国的“苍山自为门,岈豁异镌鑱”名句,鲁迅推荐的罗隐(唐散文家)游宁国归来后,常吟“想望千秋岭上云”。唐人司空图在《送夏侯审赴宁国》一诗中,有“山叠陵阳地,舟多建业人”的记载。明嘉靖年间南京(留都)兵部尚书王延相吟咏宁国是:“吴西山水此中优,强半峰峦带碧流,上层溪滩三百丈,恍然如在九天游。”“河沥溪(宁国古镇)头伐鼓声,五湖渡口夕阳明,怪来画舫如飞去,一百八滩春潮生”。

  我们专程前往宁国经济开发区,听介绍,看企业,感受着宁国大地上涌动的春潮。宁国提出了建设“安徽省县域科学发展实验田”的战略构想,将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先行区作为主要载体,按照“面向国际化、接轨大上海、参与长三角分工”的思路,加快了对接融合步伐,率先把宁国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现代产业的集聚区。德国爱普科斯、中国建材、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节圣唐等全球500强企业和一批央企纷至沓来……

  今天的宁国位居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经济区、皖江开发区和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结合部,是长三角的后花园。宁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安徽省县(市)首位。获得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心城市百强的一顶顶桂冠。今生的宁国,延续了历史的文明和辉煌。我们相信勤劳的宁国人一定会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开拓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