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老马迷做养牛郎
——记“越尔杯”残疾人励志奖获得者马仁增
说起雅畈镇的马仁增,认识的人都说他是个“牛人”。马仁增之所以牛,因为在他的火龙岗奶牛场里,养了120多头奶牛,他的养牛技术很牛,而且他是用残疾的肢体撑起了一个同健全人一样的致富梦想。
马仁增,中等个子,有着一张黑瘦的脸,言谈举止中透出一股干练和执著。马仁增说自己身上的这种气质是肢体残疾带给他的,6岁时因一场意外事故造成他终身肢体三级残疾。因为自己有肢体上的残疾,所以特别想跟普通人一样,特别怕被人看扁,特别想做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1985年,马仁增用全家的积蓄加上借来的钱,花2800元买了一头奶牛,开始了自己的养殖生涯。马仁增说,现在养奶牛比以前轻松多了。现在的奶牛饲料要么成片种植,要么买回来,养殖户再也不用到田间地头找饲料了,而且挤奶也实现了机械化。在刚开始的养奶牛初期,马仁增常和妻子在田间找牛饲料,整车整车地割回家去喂奶牛;挤了奶后,还要送到三四公里外的收购点去。现在回想起来,马仁增说,当时很辛苦,不过一年养下来,收益还不错,于是他开始尝试着养两头奶牛。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奶牛接种、生病、产仔成了常事。马仁增养奶牛比普通人更有心,他不想一遇到问题就找人来帮他处理。他从兽医那、从书本上、从实践中学习各种关于奶牛大小病防治、接生方面的知识,现在他已经成了养奶牛的能手,基本上能为奶牛打预防针、治常见病、接生。
多年的实践使马仁增认识到,只有走集约化之路,养殖户的收益才能提高。1996年,马仁增与人合伙在武义办起了阳光牧场,将部分养殖户的奶牛集中饲养,为奶制品企业提供质量、卫生都有保证的奶源。马仁增说,牧场养殖有许多好处,比如采用机械挤奶,细菌少了,奶的质量提高了;当场制冷,保证了奶的新鲜度;牧场管理规范,消毒、清洁步步到位,牛的身体更健康等。而只有好的奶源才能使本地奶制品企业发展得好,企业发展好了,养殖户的效益才有保障。
由于饲养外地碰到许多不便,一年以后,马仁增和合伙人回到了金华,先后来到金东区王宅丁丁牧场、郑宅李子园牧场等地养牛。2000年,马仁增将养牛场迁到现在的雅畈镇火龙岗上。火龙岗山清水秀,与最近的村落距离有一两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然而,在此处开发兴办牧场并非易事,首先是场地,要和当地土地所有权人和土地所权人所在地干部商量,取得同意。还要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经过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为了获得牧场的奶牛基地,马仁增跑上跑下,协商青苗费、土地转让费,终于在2002年,建起了占地4600平方、拥有7个牛舍的奶牛养殖场。马仁增告诉记者,在这个新建奶牛基地上,最多是曾养奶牛580多头。
马仁增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路,同时,为本地的奶牛养殖户带来了致富的不少便利和希望。在招聘员工时,他尽量让残疾人进来,尽可能帮助优先安排,使他们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自食其力。特别是在奶牛场扩大以后,马仁增尝试着带领周边的残疾人饲养奶牛,在他的精心帮助传授下,先后有10位残疾人饲养了奶牛。2003年,他的奶牛场被评为区残疾人扶贫基地。
2008年,由于三鹿奶粉风波,牛奶行情急转直下。马仁增的奶牛场也遭遇了倒牛奶之困。加上口蹄疫来袭,导致奶牛存栏数骤然减半,养殖规模很快缩小,收益亏损。在危机面前,马仁增挺了过来。他说,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奶商圈地争奶源,牛奶价格已经逐步回归。现在他的奶牛场还在,只是规模缩小了而已。从无到有,从有发展到规模化,他坚信,他的养牛路还会越走越宽。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