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栏目 > 理论信息参考

2010年《理论信息参考》第十三期(总第90期)

2010-08-18 10:33:47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预防惯例依赖症

  惯例作为一种不成文规定,在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办事程序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处理问题完全依赖惯例,就会形成惯性和惰性,导致思想没有压力、工作缺少动力。久而久之,思维就会僵化,行为就会慵懒,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被抑制。在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党员、干部应努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避免出现惯例依赖症。

  在很多情况下,遵循惯例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这是因为,惯例一般建立在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多是管用的。但是,由于客观条件不断发生变化,以前管用的做法现在不一定管用,现在管用的做法将来不一定管用。这就需要党员、干部认真分析情况,既遵循惯例又不拘泥于惯例,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处理问题。然而,由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要多花精力还要承担风险,很多人把遵循惯例看成是一种稳妥而省劲的办法,时间一长就形成了惯例依赖症。其主要表现是:工作呆板机械,不管现象多么复杂、情况多么特殊,绝不肯动半点脑筋,只是一味按照惯例处理,甚至生搬硬套惯例。得了惯例依赖症的人,刚开始时是不愿动脑筋,时间长了就变得不会动脑筋,个人素质和工作水平自然难以提高。

  惯例依赖症对事业发展危害严重。从表面上看,惯例依赖症形成的原因是怕犯错或思想陈旧,但从更深一层看,这实际上是对事业缺少热情、对群众缺乏感情,是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更为严重的是,惯例依赖症一旦在单位蔓延开来形成风气,就会扼杀整个集体的创造力。在那样的环境里,即使有人想创新、想创造也不会有机会和平台,更不会受到鼓励,甚至会被看成另类。其结果是人人暮气沉沉,工作局面难以打开,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得不到满足,党和政府的形象大打折扣。

  预防惯例依赖症,最根本的是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具体说来,一是加强引导,激发创新动力。引导党员、干部打破惯性思维,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造性开展工作。二是增强素质,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建设学习型组织,培养党员、干部超前思维的能力,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掌握工作主动性。三是完善制度,建立创新平台。对于已经形成的惯例应当区别对待。其中经过实践检验非常成熟的做法,可以形成规章制度;具有一定生命力但具体应用时还需要灵活掌握的,可以继续作为惯例保留;已经失去生命力的,则要及时进行调整。通过完善制度,始终保证工作机制是鼓励创新的机制、实践平台是利于创新的平台。四是奖惩分明,营造创新氛围。在工作中,对不顾客观条件和情况一味照搬过去做法的,严肃批评教育;对贻误处理问题时机并造成损失的,加大惩戒力度;对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给予鼓励表彰,以充分调动人们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资料来源:2010年7月19日《人民日报》

  体面劳动法治先行

  暖春时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出席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致辞时提出,进一步保障劳动者权益,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劳动保护机制,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

  胡锦涛总书记的“体面劳动”论与不久前温家宝的“尊严生活”说,都是高层领导重视人权、对国民福祉的庄严承诺。“体面”与“尊严”这两个暖融融的词语既遥相呼应,又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社会公平和公民权利,激起百姓心底强烈的情感响应。

  所谓“体面劳动”,包括劳动者的权利得到保护、有足够的收入、充分的社会保障和足够的工作岗位。应当说,我国法制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还是比较全面的。譬如,超时加班、节假日加班等现象,法律是明文禁止的。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前几年劳动合同法制订过程中,一位跨国企业协会的代表发出了“如果实施这样的法律,我们将撤资”的威胁。立法机关坚决顶住各方面的压力,让法律更多地偏向于劳动者,加大了对企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堵住了企业的违法渠道,从而为普通劳动者“体面劳动”撑起了法律保护伞。

  尽管有了法律的保护,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要实现“体面劳动”,依然步履维艰。劳动者正常的诉求有时还得不到合理和妥善的解决。“开胸验肺”、“跳楼讨薪”、“上吊维权”、矿难、“黑砖窑”……劳动者甚至连基本的权益都无法保障,我们能说劳动者体面了吗?

  有关法律明文规定的事项,企业为什么敢公然违反?对此,政府有关部门自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毋庸讳言,为了追求GDP,追求税收,保住“项目”,地方政府有时不惜牺牲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于一些企业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睁只眼闭只眼,甚至还充当企业的保护伞。有些执法者不仅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还公然执法犯法。曾引起巨大轰动的河南“开胸验肺”事件中,面对受害工人的投诉与维权,相关职能部门不仅没有帮助受害者伸张正义,反而助纣为虐。这其中的“奥秘”,让人深思。

  可见,让劳动者“体面劳动”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不能单单寄希望于地方政府的自我觉醒,也不能仅仅依靠企业的良心。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在法律受到挑战的时候,要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有所作为,敢于作为。

  直白地讲,目前很多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就像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问题的关键是人大要高度重视,一查到底,直至问题解决。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实施后,当年全国人大就组织了执法检查,各地人大也相继开展了监督工作。这种有针对性的跟踪监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刚刚闭会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又指出,要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扩大农民工参保覆盖面,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将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他们关注的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社会保障、安全生产、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限期清偿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并坚决防止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这些都表明,人大在保障劳动者“体面劳动”方面还是有很大作为的。目前的问题是,在法律公平的基础上,人大更加需要在维护执法环境的公平公正上体现自己的权威,拿出更大的“手笔”,绝不能让自己顶住压力制定的法律变成了“豆腐法”。

  让劳动者在体面的劳动中得到尊严和自身价值的体现,这是国家的愿景,也是人民的希望,而这一切,都需要法治先行。

  ——资料来源:2010年7月26日《学习时报》

  东京的垃圾为何越来越少

  据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东京都23区的人口没有减少,反而还有所增加,但是城市产生的垃圾和最终被填埋处理的垃圾却逐年减少。那么,东京的人口没有减少,而垃圾为何会越来越少呢?

  首先,法律约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源头控制住了垃圾的生成量。

  日本有较为完善的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如确保社会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还有关于恰当处理废弃物的《废弃物处理及清扫法》,以及《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家电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等。在这些法律约束下,日本国民均按照有关规定,进行“3R”实践,从源头上有效减少了垃圾的生成量。

  “3R”是减少、再利用、循环3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核心意思是尽可能不购买和使用容易产生大量垃圾的物品,尽可能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不轻易抛弃,并尽可能使物品再生利用。与此同时,东京都还实行严格的定时、分类投放垃圾的制度,有效控制了垃圾的二次污染。

  正因如此,东京都23区的垃圾量从1989年历史最高水平时的近500万吨减少到2008年时的306万吨,减幅超过38%。

  其次是注重资源回收,使垃圾总量得到减少。

  日本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可再生资源要进行分类回收。除此之外,废旧家具、自行车等被称为粗大垃圾的东西会送入“粗大垃圾破碎设施”,陶瓷、碎玻璃等不可燃垃圾会被送到“不可燃垃圾处理中心”。之后,工人首先要将其中的铁、铝等可再利用资源挑选出来,然后才将剩余的垃圾进行焚烧和填埋,这是垃圾总量减少的又一个原因。

  据悉,在东京都23区共有21个“清扫工厂”。“清扫工厂”不仅负责辖区内的垃圾收集搬运,还要对收回的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可燃垃圾到了这里经过高温焚烧,将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和二恶英等有害成分分解,产生的煤气用于发电,产生的热量用于供热,炉渣灰和灰尘送往“灰熔融设施”制作建材,铁铝等金属进行回收。焚烧垃圾产生的有害气体经过处理后实现无毒排放。可燃垃圾经过“清扫工厂”焚烧后,体积仅为原来的二十分之一,如果将剩余的灰渣在“灰熔融设施”处理后体积还能减少二分之一。这是东京都垃圾填埋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此外,先进的垃圾处理设备设施使得处理垃圾的“清扫工厂”能在闹市中与居民和谐相处。

  记者曾采访过东京都港区的“清扫工厂”。设计新颖的建筑、干净整洁的环境、清新宜人的空气……如果不是有进进出出的垃圾车,很难想象这是一家垃圾处理焚烧工厂。

  进入厂房,犹如进入写字楼,不仅闻不到任何异味,而且噪音也很小。工作人员在电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和操作平台前,对设备的运行情况了如指掌,各项数据和指标均在掌控之中。

  在日本,“清扫工厂”向住户、单位等收取的垃圾处理手续费非常低,即1公斤只需要14.5日元。但处理1吨垃圾的成本为5.8万日元(1美元约合88日元)。

  尽管垃圾处理成本比较昂贵,不过“清扫工厂”也有自己的“生财之道”,除手续费之外,主要收入来源是卖电、卖热、卖金属的收入。这些合计在预算中比例占了近三成,不足部分再由地方财政补足,工作人员均为地方公务员。

  上述各项措施,不仅使东京都的垃圾生成总量逐年减少,每年无法处理而填埋的垃圾也大幅下降。据统计,1989年东京都的垃圾填埋量近250万吨,达到历史高峰,而2008年时减少到不足50万吨,填埋负担大大减轻,再次污染的风险也大大降低。

  ——资料来源:2010年7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叶恒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