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要闻

婺城区新农村建设十年回顾

2011-01-24 09:36:54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傅伟炎

  造一个幸福家园

  ——婺城区新农村建设十年回顾

  2010年10月,由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揭晓,汤溪镇寺平村成为婺城区首个入榜“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村庄。原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落后农村,一跃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个超常规跨越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寺平村的“转型升级”正是得益于婺城新农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婺城区农办始终坚持把“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激发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婺城近60%的人口在农村,要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区委农办主任倪玉奎说,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型、传统村落向新型社区转型,构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新格局”为重点的“三农工作”,涵盖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要立足婺城实际,因地制宜地确定建设内容,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逐步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村庄整治 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竹马乡白竹村,古朴的村落内,道路巷弄、角角落落都干净整洁。几个古朴的小亭耸立,更让人觉得村庄布局错落有致,别有情趣。据了解,白竹村原来也存在路不通、环境差等老大难问题。该村两委在区农办的大力支持下,着力改善居住环境。如今,村庄整治后的白竹村,鸟语花香充满生机,宗祠古庙与现代特色的新农村公寓交相辉映。“路平、水清、灯明、河畅、村美、景秀”的白竹村,已成为婺城区村庄整治工作中一个生动缩影。

  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区农办深入贯彻“低成本和生态”原则,大力推广“自然、生态”整治模式,进一步突出绿化、文化在村庄整治中的作用,努力挖掘村落文化、历史资源,倾力打造婺城特色新农村。至今年底全区完成514个村(居)的村庄整治,占全区行政村(居)的95.36%,实现总受益人口30多万人,占全区农村人口的90%,基本实现整区整治目标。全区所有行政村(居)都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有村级卫生保洁员1000多名,建有农村垃圾中转站11个。今年,区农办根据全区城乡绿化工作要求,科学编制了《婺城区村庄绿化规划》,着重培育100个绿化示范村和20个绿化精品村,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全区村庄绿化工作深入开展,努力实现市委书记徐止平提出的“种一片树、成一片林、遮一片荫”的村庄绿化效果。同时,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在去年底全区有235个村已完成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2010年新启动污水处理村121个,到目前基本完成的有92个村,全区村庄污水处理率达到60%左右。

  农房改造 “拆旧建新”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农房改造后的白龙桥镇叶店村,宽阔的水泥路四通八达,漂亮的别墅鳞次栉比,如茵的绿草遍布房前屋后……村民傅菊仙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的房子基本上是又破又旧的砖木房,经过改造后,整齐划一的小别墅替代了以往破旧散乱的老房子,现在的居住条件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2009年,区农办制定出台了《婺城区加快农村住房改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全区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的基本目标、改造类型、政策保障进行了明确。同时,编制了《婺城区2009-2012年农村住房改造四年规划》,按搬迁安置型、城镇改造型、空心村改造型、保护性改造型等四种类型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农村住房改造模式,形成了一套符合婺城实际的农房改造工作方式。

  叶店旧村改造成为我区农房改造的经典范例,2010年5月20日,金华市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叶店召开,与会人员实地参观了叶店村农房改造现场,农房改造工作经验得到市、区领导的高度评价。之后,农房改造在我区如火如荼地开展。今年共有55个村列入市区农房改造建设村,到目前全区已启动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村42个,开展农房改造3689户,其中完成农房改造3550户,在建139户,改造建设面积约31万平方米。55个农房改造项目计划村共解决困难群众住房560户,拆除危旧房面积达50万平方米。

  农家乐开发 青山绿水转化为滚滚“生态红利”

  岭边村是塔石乡的一个小村子,村旁一峡谷,梯田层层叠叠,是不可多得的摄影基地。2010年2月,听说婺城区要举办油菜花节,岭边村将作为油菜花节摄影基地,村民程永顺便回家开了一家农家乐。“油菜花节期间,每天要招待7桌客人,一个月的营业额达4万余元。”现在每逢周末,仍有城里的观光游客来他开的农家乐吃农家菜。依托独具特色的梯田景观,村里投入近20万元资金用于村庄绿化、建造公厕、凉亭和停车场,村里的环境改善了。通过政府举办油菜花节等活动,岭边村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了,农家乐生意也越来越好。省级农家乐特色村——安地镇小同村拥有8家三星级农家乐,全村从事农家乐经营人员近200人,红红火火的农家乐生意使村民们坐在家里数钞票,足不出村赚大钱。今年,小同村还申报了省级农家乐精品项目特色村。

  目前,全区现有农家乐发展休闲旅游村8个、休闲旅游点21个、农家乐经营户176家,星级农家乐78家,直接从业人数1115人,间接从业人员734人,投资规模10228万元。其中省级农家乐特色村3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点1个,市级农家乐特色村1个,市级农家乐特色点6个,三星级农家乐经营户44家。2010年全区“农家乐”旅游业共接待各类游客152万余人次,实现直接营业收入3915多万元,游客购物收入达到491多万元。扶贫开发 引导山民走上脱贫致富路

  祖辈皆居住在深山坞里的塔石乡葛岭村村民古志林于2001年在汤溪镇郊的下山移民新村安了新家。2007年4月,古志林筹集50多万元资金,成立了金华市欧罗芭工艺品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运作,公司已由当初的单纯来料加工发展到如今的独立自主开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生产的格局,固定资产达到200多万元。该公司吸纳本村及邻村的40多名村民来厂务工,每年支付劳务工资达60多万元。在自己发家致富的同时,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

  古志林说:“下山移民以来的生活跟以前相比,真的是‘山上三百年,下山三五年’,这主要得益于党和政府的下山脱贫政策,带领我们这些山区农民走出大山,踏上脱贫致富路。”如今,公司已初具规模,还开辟了网络销售渠道,产品也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据了解,婺城区有五个山区乡107个村被省委、省政府列为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为此,婺城区通过产业扶贫、结对扶贫、金融扶贫、下山移民“四轮驱动”方式,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区农办积极利用上级扶持政策,自2001年7月正式启动下山脱贫工程,先后建设了琅琊、汤溪、长山、乾西、汤溪南门、上邵六个移民新村,共迁移4456户9805人,其中整村搬迁33个村(包括自然村)4159户8743人;在乾西移民小康示范村散户集中安置了297户1062人。同时,区农办积极组织开展省、市、区级机关部门与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新一轮结对帮扶活动。目前,全区所有低收入农户集中村都有机关部门单位结对帮扶。

  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010年1月,琅琊镇二联村支书朱腊娟看到村中的姐妹们大多赋闲在家,就想办个来料加工厂,让她们在家门口就业赚钱,区农办了解情况后,决定开办劳动力素质培训班,让该村妇女先学会就业技能。2010年7月15日,由区农办主办的“劳动力缝纫车工就业培训”正式在琅琊镇泉口村开班。通过承办培训的金业培训中心主任严琼花的积极联系,信华鞋业决定在二联村投资合作办厂,40多名经过劳动力培训的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不仅每月能赚千把块钱贴补家用,还能照顾到家务。

  这仅仅是我区劳动力素质培训取得实效的鲜活个例。2004年以来,婺城区共完成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106628人。其中农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57592人,农村专业技能培训13305人,务岗农民培训22254人,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2834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6863人。培训工种包括缝纫车工、维修电工、普车工等二十几个,使农民真正学到一技之长,实现了农村富余人员转移就业,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的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婺城广大农村已呈现出“路平、水清、灯明、河畅、村美、景秀”的喜人局面。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婺城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线图,而且是广大农民担当“主角”的大舞台,它为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找准了切入点和落脚点。如今,婺城正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姿态,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把婺城的新农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的花香家园。

责任编辑:施川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