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图库中心 > 婺城专栏

妙笔丹青应六艺三花烂漫在婺城

2011-01-26 10:30:53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许中华 文/摄

  应青自序诗二首

  其一

  八面山下溪水清,小少牧童痴丹青。

  入潘乐习书与画,从戎尤喜携笔行。

  师法造化融中西,博采众长应创新。

  北国江南勤挥毫,万水千山养艺心。

  其二

  赤橙黄绿青蓝紫,遨游艺海鬓有丝。

  集结半生云和月,检阅一腔情与思。

  心地空明任浓淡,光阴荏苒惜咫尺。

  更从江山觅胜境,濡笔泼彩谱新诗。

  婺城区以花办节,以节会友,茶花、桂花、油菜花成了婺城区合力打造的“三花工程”。中国当代画家应青,以茶花、桂花、油菜花为题材,创作了一幅《三花烂漫在婺城》,一时传为佳话。“三花已经成了婺城旅游形象的代名词了。婺城的每个乡镇我都去过,对婺城的民俗风情,比对我自己的老家东阳要熟悉得多。”应青说,他对婺城的深情厚意都在画里头。他十上九峰山,绘成《九峰耸秀》,笔意深得九峰山的气韵,是婺城最早以九峰山入画的一批人。在古子城中,应青有一家丹青轩,忙时用来授课创作,闲时用来喝茶会友。闲情逸致好从容,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的风度与气度。西湖画院副院长郑竹山说:“一位优秀之画家,必须通达翰墨,贯之以多元艺术,而后集文艺之能,返入图画,成就事业。应青先生的从艺之道与图画成就之道,正是这个艺术事业辨证法的实践者成功者。”应青从事文化、书画工作近40余年,善山水、兼善花鸟人物,并及油画、版面、水彩。于画外,又善诗词文章。可谓妙笔丹青应六艺。他说:“只有文化修养上来了,才能在画里见出功夫。”

  开办书画函授大学

  应青来自东阳南下湖,南下湖是八面山下的一个乡村。八面山,顾名思义,山有八面皆不同,孤峰一座,拔地而起,“八面山跟日本的富士山一样,没有其他山脉好倚靠,南朝时,大智禅寺就在八面山上,香火鼎盛。如今已经移到山下去了。”应青说。他以八面山人自号,可见故乡情深,一日不敢忘怀。1966年,应青考上金华一中。1968年应征入伍,当过兵种美术创作员、军校美术教员。1984年,他转业回到金华,开始潜心书画。在文化馆期间,他发起了开办书画函授大学的倡议,第一期的学员就有400多人,请凌宇冰等知名画家作为指导老师。此后,从函授大学出来成为画家的不在少数。他的学生不敢说桃李满天下,起码也能够覆盖金华八县市了。

  “那个时候,每个文化馆的干部都要联系一个乡镇,做群众文化工作。我当时挑了最远的地方——往塔石跑。”应青说,他们自带干粮,背上寝具,白天捕捉塔石秀美的自然风景,晚上住在塔石的影剧院里谈论艺术。如此数十年,他从一个文化馆员,到副馆长、馆长,再到书协主席、美协主席,2006年退休以后,他才真正清闲下来。“年轻时有抱负,一举成名的念头很强烈。到了耳顺之年,才想通透了,画自己的就好,不必看重别人说什么了。”应青说,嚼得菜根滋味长,耐得寂寞画卷香。

  “经得起历史淘汰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这几年,金华变化之大,可谓一日千里。应青感慨:“前些时候我去曹宅转了一圈,发现根本认不出曹宅来了。高楼新房遍地是,几乎都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作为艺术家,他对以往的建筑充满感情,新建筑只重实用,让他颇感失望。幸亏婺城历来注重文化传承,保护了一片片风光旖旎的山水,沙畈、金兰、九峰,已经成了婺城的一道风景线,也是书画家们户外写生的好去处。

  “婺城的山水得天独厚,我的艺术就扎根在这里。”应青说,他在两首自序诗中,表达他对艺术的理解以及他的半生经历,诗中还嵌入了他们夫妻的名字。“我现在只追求艺术本身,认真把每一副作品画好。”这是应青对绘画之道的领悟,中国清代画家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写道,“古之人寄兴于笔墨,假道于山川。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身不炫而名立,因有蒙养之攻,生活之操,载之寰宇,已受山川之质也。”应青在艺术上的追索,正是追索这“山川之质”,即得乾坤之理,“一一尽其灵而足其神”。

  应青能够中西融合,西体中用,在中国山水画中可以见出西方绘画的技巧,颇不容易,如郑竹山所说:“从自然的物象中摄取题材与形象,或山水、或静物、或生活,均端以美术为载体,使之画出感受,写出追思,图之本意,为金华美术写出了一份厚重的艺术文卷,亦舒展了艺术自性的本真。”

  应青说:“一件绘画作品,大抵上有四个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潜在价值、历史价值,能够经得起历史淘汰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最大误区:读书读不好,才读艺术”

  谈及中国当代艺术,乱象纷呈,速成与炒作相辅相成。在承继上似乎比前人更弱,在吸收上更有隔山之憾。学画要学真功夫,不要作假。这算得上是应青的门规。他对青年画家有一番勉励的话,“一是不要浮躁,二是扎扎实实把基础打好。”他深知当下艺术误区太多,甚至连某些教授级别的画家,题写一首岳飞的《满江红》,竟有六七处错误。应青以“忽悠”二字言说中国当下艺术的纷纷扰扰,“中国很多画家会忽悠,我们不忽悠。经不起诱惑的人很容易被忽悠,经得起诱惑的就不会被忽悠。”因此,他有一个提法,“文学永远是第一性的,文化修养不足,只知临摹,终究是个画匠。”应青说,“比这个更大的误区在于,中国当前的教育有个偏差,认为读书读不好,才读艺术。导致大批画家只知画画,而不知有文学。”

  最让他开心的是,他的一些小学生学员,竟然画得比他们的美术老师还要好,以致干脆让他们来给同班同学上美术课。有些更是学生、老师成了同门师兄弟,在他身边学习绘画。对于这种“艺术热”,他也有一种警醒的认识。应青说:“不管哪个年代,绘画的社会需求都是少量的。任何东西,多了就会成灾。”

责任编辑:施川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