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十几年前,乐队演出在金华尚不多见,陈彪就以他的《八咏楼》、《古今通济桥》等原创歌曲使金华市民们第一次接受了来自本土音乐的礼赞,也第一次听到了“小人物”的倾诉。如今这个视音乐如生命的小伙子经过十几年的闯荡,转身成了金华吉他辅导界的第一人,并热心公益事业,帮助喜好音乐的老年人完成音乐梦想,为民工子弟捐赠钢琴。
“当年我在金兰水库上班,特别迷恋弹吉他,可又没有老师,唯一的交流、学艺的途径就是去歌厅,每当听到哪位歌手来金华,我就背着吉他踩着自行车从上班的水库一直骑车到夜总会找他。”提起当初学艺时,陈彪告诉记者当年的确是一个单纯的年代,歌手不是所谓的“歌星”,歌迷们也不是“追星族”,只是一群“小人物”在面对一个同样是“小人物”的歌唱。对方都比较豪爽,会手把手地教他。而他则骑着自行车来回地跑,一直坚持着。回想起年少时的轻狂,陈彪笑言自己当时就是胆子大,脸皮厚,好学,他说:“如果没有那段经历,也没有出外闯荡的勇气。”
如同《外面的世界》所唱的那样,很多人围在一台录音机前痴迷地倾听着不知已被复制了多少遍的唱片的生活已经满足不了陈彪,他不顾家庭的反对,只身前往深圳,投入了改革开放的热潮之中。“当年经常在酒吧与零点乐队和指南针乐队在一起演出,现在家里还保留着和臧天朔等人的相片,朋友们看到了很惊讶问我照片里的是不是我。当年我们几个人勾肩搭背坐在酒吧门前的台阶上,喝啤酒、吹瓶子,好不畅快。当时的他们也还是草根,没有成为现在的大明星。”大家用自己淳朴的心灵感受着同样淳朴的流行音乐,没有包装与媚俗,没有伪善与作秀,情感和音乐交融在一起。
一曲《八咏楼》唱出故乡情
“古老而斑驳的墙,仿佛诉说远古的沧桑。古朴而又高大的你,默默耸立在婺江旁……”这首由陈彪及朋友创作、制作的《八咏楼》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歌曲的MV曾在网络上风靡一时。陈彪说,在路过八咏楼社区时,时常听到有人在哼,有几次街道社区办活动,还有居民站在舞台上深情地唱着这首歌。“我自己是金华人,自己的歌能在家乡传唱,特别有归宿感,有的还是我爸妈一个年龄段的大爷大妈,感觉就像一家人,特别温馨。这和学生在大学舞台上唱是不一样的。”
回到金华以后,陈彪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由原本的张扬渐渐变得平和,从事的工作也从乐队演出逐渐转向了教学辅导。有朋友说他可以称得上是金华吉他辅导的第一人。陈彪告诉记者,97年金华市区只有一家“江南琴行”,到了现在估计有近30家了。“前几天我发现火车站附近又开了一家新的,过几天路过哪条路发现又冒出一家新的来,现在的琴行就像雨后春笋一般,滋长得厉害。”每年的寒暑假,是陈彪最忙的时期,每天他要给9个学生分别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两个月下来学生多达三百人。目前仅浙师大课外培训的学生就有两、三百名,由于喜欢他的教学方式,有一些已经移民去了美洲、欧洲的学生,每到假期返乡,还是找他继续学吉他。
圆他人的音乐梦
创作、教学之余,陈彪还热心于公益,时常与朋友们前往安地、石门农场等地免费“送音乐”,教村民们唱歌,期间,他结识了一位家住十二局的大爷,八十多岁了,写了厚厚的一本曲谱,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写的歌可以在民间传唱。为了实现他的心愿,陈彪为他做了配乐,并鼓励平时在婺江边晨练的大叔大婶们学唱老人的歌,还请来了风琴老师伴奏,为老人办了一场演出。其中有一首《人人都说婺城美》在婺城可谓口耳相传。
为了满足更多热爱音乐的朋友完成心愿录制自己创作的歌曲,陈彪和朋友设立了一个音乐工作室——超音速音乐工作室,“虽然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会用软件做音乐,在电脑的辅助下能快速完成一首曲子,但是电脑做的音色毕竟没有器乐演奏出来的好,我们在给客户配乐时采用的钢琴、吉他都是专业乐器。”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记得,去年9月,婺城区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在市区三丽琴行的支持下,第一次弹起钢琴,上起了钢琴课。这家琴行就是陈彪与几位朋友合办的,他们不仅为孩子们送去了硬件,还经常返校为孩子们授课。三丽琴行的经理龚高祥告诉记者,一次偶然,途经民工子弟学校,听见孩子们的唱歌便进去转了转,他发现学校乐器并不多,唯一一台钢琴也是五音不全,看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样子,转念想起自己儿时艰苦的求学环境,“童年本应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有的孩子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受到种种限制,不能发展自己的爱好,这种失落感我是明白的,我也是从农村里出来的孩子。”于是,龚高祥与陈彪在去年9月学校开学典礼时向学校赠送了一台上万元的森柏龙钢琴,“虽然只是一台钢琴,但是我们愿为孩子们带去更多的希望!”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