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八婺的民间戏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元末金华就出了个名闻江南的女演员芙蓉秀。她善唱尤能杂戏、曲和小令,剧。据夏庭芝的《青楼集》记载:“龙楼景,丹墀秀,皆金门高之女也,俱有姿色,专工南戏。龙则梁尘暗籁,丹则丽珠宛转。又有芙蓉秀者,婺州人,戏曲小令,不在二美之下,且能杂剧,尤为出类拔萃云。”可见当时拥有龙楼景、丹墀秀等一批专工南戏的优秀演员,而芙蓉秀更是个多才多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青楼集》的作者夏庭芝,生于元代延祐年间(1316年左右),此集成书于元至正乙末(1355)年,至正甲辰(1364)年,由剧作家朱经作序。以此推测,芙蓉秀的戏曲活动及盛名时期当在十四世纪的三十、四十、五十年代左右。芙蓉秀等南戏的名演员,当是婺州戏曲活动的先声者。
夏庭芝,江苏华亭(松江县西)人,曾隐居泗泾(松江县东北)。书中提到戏曲活动的地区甚为广泛,计地名有京师、山东、江西、湖广、湘、江、淮、浙、金陵、无锡、湖州、松江、维扬等。“芙蓉秀”条虽未述及她的献艺地点,但鉴之《青楼集》中所载:京师、山东诸地优伶多工杂剧、歌舞、弹唱、“专工南戏”。该南戏,自浙南温州的戏文,即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看来芙蓉秀的声名之地当在江、淮、浙等江南地区。
芙蓉秀,是艺名,真实姓名无从考知。至于何以美称“芙蓉秀”?一是离金华县北十五华里有芙蓉峰,“孤峰独秀,状若芙蓉”(《浙江通志》),并与相连的赤松山等古称金华山(明代将婺州改为金华),金华者,金花也,因此芙蓉峰成了象征金华的代表山。芙蓉秀也就成了文人笔下金华(婺州)名伶的代表人物。明代吴国琦有诗咏金华云:“东峰连洞府,两水护孤城,更有一山秀,朝朝与送迎”(《金华诗录外集》)。很明显,这“一山秀”指的就是“芙蓉峰”,也即比喻芙蓉秀的色艺之突出、秀美也。
其二,可看出当时的演艺界,好将“秀”字作为某地、某人色艺超群的一种艳称和誉称。如芙蓉秀、大都秀、西夏秀、燕山秀、丹墀秀等等,简直成为一种时尚。当然,这些都属人们外向的他称和誉称,并非艺人自己的自称。
若从婺剧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既然婺州在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就涌现出专工南戏的名伶芙蓉秀,那婺剧的渊源理当推溯到元朝末期。比当代一般人认为婺剧源于明末清初的义乌腔,具有400多年历史的说法,至少可推前200多年。不知戏曲史家们以为然否?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