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着《今日婺城》,度过了整整五年。
如今,自己的儿子,也快五岁了。
有时在想,《今日婺城》跟儿子都长大,自己是不是已经老了?
说真的,这五年,《今日婺城》陪着我一同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
曾记得,2006年底创刊之初,一个懵懂的外行女生,每天都屁颠屁颠地跟在前辈老师的后面,去了解新闻是什么,采访要问些什么,稿子又该如何开头。不敢多说,只有多听、多看、多学。回到家里,一个标题可以折腾整晚都还想不出来。
曾记得,2007年,一个准妈妈带着肚子里的孩子,白天去农村、跑社区,晚上回家赶稿,孕期9个多月,依然坚持在外徒步采访。虽然辛苦,却让社区的同志对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哺乳假回来后,她们见我就说,“哟,你就是那个爱穿红衣服的‘大肚皮’,变样了嘛。”
曾记得,2008年至2009年的全城创卫时期,领导忙、社区忙,自己更忙,接手每周一期的《创卫》专版,有时一天要跑五个场,还要把稿子赶出来,第二天早上七点又要陪同领导视察创卫。我把51个创卫社区跑遍了,却把1岁的孩子留给了老人。
2010年,收获最多,各项接踵而来的荣誉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和鞭策。我也清楚地知道,收获意味着将会付出更多。
2011年,每周一期的《白龙桥周刊》如约而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报纸要有“看头”,就需要更多来自民间的新闻。为此,除了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外,我把更多的精力放进了最一线的农村,让版面的内容更加充实、丰富。
五年了,《今日婺城》经历了小报到大报、周三报到周五报的转变;新闻中心也从最早的10来个人变成了40人的大家庭。我把精力最充沛的五年留在了这里,见证了《今日婺城》的成长。虽然工作辛苦,压力大,但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应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
同时,《今日婺城》也见证了我的成长,让自己收获到了认可和信任,成为了报社的骨干,也成为年轻同事们口中的“月姐”。真的,挺欣慰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的我更应该“老”当益壮,当好年轻人的榜样,陪着《今日婺城》继续长大。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