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从义乌发来3张电子大订单,大家要忙两个月了。”今天,在庆元县同德新村来料加工点里,38岁的经纪人张伦香向100多位村民发布生产计划。
门外,几个工人正在装车,10万条红色的“订珠”围巾正要运往义乌出口。“我们设计的围巾越来越吃香,一年四季单子不断,一年加工费达1000万元,村民的口袋也一天比一天鼓。”张伦香说话底气十足。
正说着,从门外走进来一位老太太,她是张伦香10天前刚收的“高龄徒弟”,和许多上了年纪的村民一起包装围巾。“别看我年纪大,有了这门手艺,在这里干活一个月有2000余元的收入。”掉了门牙的老奶奶自信地说。
“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张伦香说,2006年,原来居住的荷地镇石磨下村遭受“桑美”台风重创,“那时大家都不知道以后该怎么生活。”
灾后,庆元县在县城黄金地段划出190亩土地建安置新村同德新村,并号召全县党员干部为灾民送砖送瓦。一年间,一幢幢三层半的新房拔地而起,低保户、贫困户还住进了免费公寓。
“现在看来,整村下山移民这路子是走对了。”张伦香说,“受灾前,我们住的是破旧的泥木房;山上土地贫瘠,村民除了种香菇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特别是苦了孩子,上学要走40多里的山路。”
下了山,一切都在改变……
秋天,桂花飘香,漫步在新村,家家户户门前院子里种着花花草草,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休闲伞下的石凳上聊天。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液晶电视、冰箱、整体燃气灶等家具和家电一样不少。
新村里,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医务室,社区服务中心等一应俱全。“小区还有专门的物业服务,家里什么设施坏了,一个电话马上有人上门来修。”张伦香说。
与张伦香的聊天,不断地被来来往往的汽车喇叭声打断,“村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现在已有三分之一的村民买了小车。他们有的在工厂上班成了骨干,有的经商。人均年收入从山上的1500元到现在的8000元。孩子都在城里上学。”
“山下发展路子多,资金也不愁。这几年,国家富农政策好,山林、茶树都能抵押贷款。”张伦香的丈夫吴高李说,正是因为创业条件好,能干的他从一个山民成了一个建筑公司的老板。
身为村民主任的吴高李,还计划要开发100亩高山蔬菜基地来壮大村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