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恒利康的清洁生产和村企公建之路
和金西开发区建设环保局的环保监管小组一起,记者来到了位于洋埠镇工业区的金华恒利康化工有限公司。刚走入企业大门,就被行政楼前一片清新茂密的绿色吸引。可能是之前对化工厂存在一些刻板印象,如此环境宜人、干净整洁的厂区环境确实让记者眼前一亮。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发现,虽然厂区面积并不大,但高大的尾气吸收、完备的水膜除尘以及污水处理站等“三废”处理装置却很齐全。走到厂房深处的污水池附近渐渐出现了刺鼻的异味,几名工人正在对污水采样。恒利康化工副总经理刘春生说:“我厂作为中小型企业在环保投入上从建厂至今已有300多万,在环保排污指标合格的同时,将化工厂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我们一直在努力。”
金华恒利康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酸性染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公司于2008年整体搬迁至婺城区洋埠镇工业区。酸性染料具有色谱齐全、色泽鲜艳、品种多,吨位小,用途广泛的特点,在纺织工业主要用于羊毛、锦纶和丝绸的印染,在非纺织业可用于皮革、纸张、金属、墨水、化妆品、肥皂等着色。随着我国轻纺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酸性染料在我国仍然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从金西开发区管委会建设环保局了解到,如今化工企业基本不会再被批准入园了,而当初恒利康化工在入园环评时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搬迁前,从技术装备和污染治理方面看,恒利康化工属于小型企业,生产中采用明式压滤,盐析工艺带来高盐份高色度工艺废水,给治理带来很大难度。因此,由于行业特点,投入大产出少,生产废水难处理,老恒利康化工是传统意义上的环保“苦难户”,与国内同行业大中型企业相比,在装备、工艺、污染防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不实行搬迁技改,难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易地搬迁项目中选择生产产品时,恒利康首先考虑的是所生产的产品是对环境友好,然后才考虑所生产的产品能否最大限度地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这种理念将长期作为公司研发产品的指导思想。公司经研究调查发现,水性油墨是高新技术产品,无毒、无害、无污染的它可以取代市场上的油性油墨,属环保新一代产品。而恒利康公司年产180吨水性油墨项目已于2003年2月由金华市环保科学研究所通过环境评价。
批准入园后恒利康公司高层把搬迁改技列为头等大事,在努力做好过渡期的“三废”整治工作外,积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引进人才,横向联合,开展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在新的平台上二次创业。清洁生产是通过工艺技术的改进和加强生产管理,尽可能地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从而减少“三废”排放量,减轻末端治理的压力,以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如今,恒利康化工厂区生活废水经厂内沼气净化后进入厂内污水处理站,生产废水则经厂内污水处理站后经管道排入金西污水处理厂,废水量为9900吨/年。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染料调节水的用量,以减少压滤废水的生产量。在废气方面,锅炉尾气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咋燃煤情况下,有超标的可能性,目前企业使用木柴代替燃煤,或尽量选用低硫煤,运行好水膜除尘、工艺尾气吸收塔,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目前厂区的三废监测工作全部委托金华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进行。
逐步贯彻“清洁生产”的同时,恒利康作为一个规模并不大的化工企业,积极推进“村企环境共建”活动建设,探索村企共建、互利双赢的发展思路,化解企业与村民之间的环境矛盾,促进企业与当地村民形成互利双赢的和谐关系。公司在工厂投入生产前,就积极加强与周边的协作和联系,并与洋埠镇上陈村结成村企共建协作单位。
通过实地考察发现,上陈村人口较多,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生活垃圾乱倒现象严重,环境卫生较差。为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恒利康化工出资购买垃圾桶10只,分布于村庄各处供村民使用,并为每户村民提供垃圾箱,共300多只,价值1万多元;公司还不定期邀请村民代表到厂参观生产经营情况,使村民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三废”治理情况,从而让村民消除化工企业“三废”污染严重的心理误解。公司一共80多位员工,其中周边村庄就有占总人数的50%。2011年员工工资平均提高30%以上,让员工真正得到实惠,2012年员工返回率达到80%以上。
随着发展层级的提高,金西开发区对引进企业的环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化工企业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金西开发区建设环保局环保科负责人蔡钧告诉记者:“从当地环境和村民利益考虑,我们对入园内企业的环评一直十分慎重,投产企业也要进行一周两次以上的现场调查,其中化工企业更是重中之重。”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