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山水画家王金明
个人链接:王金明,字海旭,号沙之驼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特聘教授,北京“京都翰轩”总监。他于2005年被邀请到韩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成功举办画展,是首个在蒙古国举办个展的中国艺术家。2008年,再次受邀到蒙古国办个人画展,并受到政府议长和总统的接见。日前,王金明在市区江北将军路188号创意园“翰墨润庭”举办的个人画展,吸引了许多书画爱好者的注意。
王金明的个展办在市区将军路188号创意园。进入展厅大门后,最先引入眼帘的是18米长卷《万里江山图》。翻滚奔涌的云雾中,偏僻深山里的古宅与现代都市中的高楼无缝隙串联在一起,一脉墨色中,穿越了古与今,南与北。
再移目于旁的画作,只见王金明的作品中,丘壑多呈坚韧峭拔之势,树木形苍郁叠翠之貌,云烟走浮动飘逸之形,山水的灵与美,尽在这黑白的笔墨中。不禁想起贾德江对他山水画的评价,“迫塞繁密中见天地宽广,错落交叠中显沉厚松活,烟云苍茫中呈云蒸霞蔚,望之气象万千,神采粲然,扑人眉宇。”
先赏画,后阅人。展厅中间,正在伏案作画的王金明戴眼镜,穿一件黑白格子衬衫,气质温文,刚过半百的他发色可见灰白。桌上一幅花鸟小品即将完成,他落款后,放下画笔,与记者在一旁对坐,几句寒暄、两杯清茶,谈起了他的书画人生。
“一天早上醒来,突然发现铺天盖地全是标语,毛主席万岁这些,我就觉得那个字好看,仿宋,黑体,有角有棱的。”文革刚开始那一年,王金明5周岁,字都不认识几个,天赋中艺术的岩浆却寻到了最初的突破口,从文革标语的字体中,他感觉出了美。
那年头,笔跟纸都是稀罕物,王金明拿个棍在地上画画,逮到哪儿画哪儿。看了电影,根据回忆画里边的场景,上学领了课本,书页空白处,全是他的涂鸦。有人说他是天才,他却笑称,小时候常因画画挨打。“书本弄得脏了吧唧的,老师跟父母都教训我,不过挨了打,我还是画,简直到了酷爱的程度。”
从上学到上班,王金明始终没有脱离过绘画。他是河南周口人,从周口师范学院艺术系毕业后,成了河南周口黄泛区文化馆的第一批美术干部。后因经济体制改革,担任过郑州黄河玉雕厂的厂长。在地方艺术圈,他已然是一方诸侯。
在那之前,王金明接受的是俄罗斯式的学院派美术,学素描学色彩,创作的是严谨的西方作品。80年代中期,美术界掀起了一场变革的新思潮,王金明当时二十多岁,正值青春旺盛、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他受85思潮的洗礼,希求蜕变,却堕入“迷茫期”,没有明确的方向要走,对艺术摸不准路子。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去了北京,到中央工艺美院参加短期班的学习,“好像是命运的推动”,这次机会让他从西画转为中国画,并把画画从“爱好”变成了“职业”。在北京,他看到了真正的中国画佳作,一辆20块钱买来的自行车,他天天骑着去看画展。“头几年,我一年要看两百多场的展览。”他说。
当时北京活跃的书画市场也鼓舞了王金明的创作。和当时许多画家一样,他的作品最初是受到了外国游客的青睐。学习期间,他卖出了第一个作品,梅兰竹菊的花鸟画。改革开放后,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旅游,都会买上几幅中国字画,旅行社和画廊的生意都特别好。“当时北漂的画家少,我们都是香饽饽,到处有人向我们订画。”
但王金明说,他真正在中国画上有所“悟”是在2001年,踏踏实实拿着古人的作品去临摹之后。“三年时间,临了上百幅作品,从里边源源不断地获得新的血液,这时候才发现,这里边真的有一个宝藏。”黄公望的松灵秀润、王蒙的繁复缜密、王希孟的气象壮阔、黄宾虹的含浑无尽、李可染的厚密重满,历代的山水大师几乎都在王金明的临习之列。
有人临摹古画,把自己临成了古人,困在固有的格局中,怎么画都是那几笔。怎样从形式上达意境,王金明说重在揣摩。“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我临了五六遍,头一遍临完有一种成就感,第二遍觉得用笔有进步,再多临几遍又会悟出点神的东西,为什么范宽画这幅画用了四五年,为什么这幅作品成为不朽,因为画家的灵魂和山已经混为一体了。”
西画和中国画的区别就在这意境里。西画是具象的、科学的,焦点图式的,所见即所画。中国画却是讲究思想和境界的,一幅山水画,从山顶到山脚的东西都展现的淋漓尽致,这在逻辑上不成立,你能看到这么多山吗?你在山下,一座山就把你挡住了。“就像鲲鹏展翅九万里,把自己放在一个宏观的、大自然的角度,才能把山顶和山脚的东西都看得清清楚楚,这就是古人的境界。”
王金明从古画中汲取营养,却并不拘泥于古时的画法。比如他画云,就不同于古时的写意,用寥寥几条线构成。王金明的云,是古代的用笔,却有真实的质感,凝眸细看,会觉得团团云雾要从画中奔涌而出,自有一种流畅的气势和玄远的形态。
去年,贾德江将王金明的40多幅山水花鸟画作集结成书,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书名是《大匠之门》,他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大匠”而非“大师”。“我认为自己的技术修养已攀高峰,但中国画画到最后,并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你的社会修养、文化修养在画作中的体现。”
如何提高画外的修养?王金明说,近三五年来,他感觉到了自身的一个变化,以前画画像练武功,对谁都不服,老想着要超越谁谁谁,等到画艺一天天精进,就会领悟到:艺术走到最后,从来都是一场孤独的竞技,你要超越的,只有你自己。现在,王金明在作画之余,还时常会翻看古人的文字和画作,清朝的“四王”和“四僧”、五代时期的巨然和董源是他最欣赏的艺术家。
这次之所以选择在金华办个展,王金明说因为他与金华有缘分有感情,几年来受朋友邀请,已经到金华来了五六次,虽然每次待的时间不长,但金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金华人对艺术的领悟力都让他很有好感。“普通老百姓对艺术的认知要比周边一些地区好,金华有很多人都喜欢我的画。”
自然之美孕育丹青妙趣,金华的好山好水也激发了王金明作画的兴趣。他说,接下去忙完北京的一个大画展后,今年年底前他希望再来一趟金华,画一画九峰山,把这里最有特色的山水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飨金华的书画爱好者。
就像康德说“道德律令,在我心中”,王金明也说“脑子上方一直有东西在引导我”,作画几十年,最后还是要回到原始的做人方面,不强迫、不造作,自然地修炼最好的自己。对时代,他不过分迎合,也不刻意超越,当代艺术界的浮光掠影之中,他始终保持着传统、淡泊的心性,追求气质、风骨、神韵和意境,无所彷徨,乐在其中。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