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发放来料加工费4.87亿元,惠及5万来料加工户
“就要到圣诞节了,订单多了起来,这段时间都在赶工。”日前,记者在琅琊镇琅新村的一幢民房里看到,来料加工点负责人胡小英正与10多名妇女一起,忙着加工一批发往国外的圣诞帽产品。
琅新村的村民都是从琅琊偏远山区东坑村、西坑村、岭后村移民下山的。在政府引导下,近几年村里办起了多家来料加工点,移民的村民年人均收入从下山前的1000元增加到目前的5000多元。即使在今年经济低迷、行情差的情况下,胡小英的加工点也发放了50多万元加工费。更令她感到高兴的是:“在婺城区农办和妇联支持下,今年又增加了一个加工点,机器设备增加到了30台。”
农村妇女积极参与来料加工,折射出婺城来料加工产业迅猛发展的势头。目前,来料加工已在婺城广大农村、社区全面开花,为农民特别是山区、库区低收入农户开启了创业增收的大门,这个连接市场与厂家的产业已成为增加农村群众收入特别是农村妇女收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发放来料加工费达4.87亿元。
为把来料加工业覆盖到更多的区域、带动更多的群众就业增收,使移民安置点、下山脱贫点的农民真正能够“移过来、安下来、富起来”,除了政府“搭班子、出政策、建平台”外,我区还积极加强与义乌、杭州、温州等地的沟通联系,每年组织经纪人骨干走访有关外贸公司、企业、拜访客商,召开座谈会相互交流,提供信息;组织经纪人参加“义博会、浙洽会、工商开放日”等各类展示接洽活动,通过主动到企业对接、市场设摊位等方式,不断拓展来料加工业务市场,做大做强来料加工经济。此外,我区还积极推选来料加工经纪人参加省、市开展的业务培训。
在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后,婺城区还积极鼓励来料加工企业创品牌、谋转型。目前,婺城区已形成白龙桥假发加工、琅琊头花加工、沙畈手机包加工以及城东、城西、城中饰品加工等为主的区域特色产业格局。义乌市场七成左右的假发产品由白龙桥假发经纪人负责接单和加工。随着来料加工不断推进和深入,我区越来越多经纪人利用积累的资金,技术和开拓市场的经验转型升级。
据统计,全区现有来料加工专业村(社区)149个,覆盖22个乡镇(街道)96%的行政村(社区),有20人以上的集中来料加工点207个,来料加工企业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31家,其中2000万元以上的有5家,加工品种繁多,涉及假发、头圈、串珠、圣诞礼品、箱包、服装、包装等50多种系列几千个产品,吸引就业人员5万余人。如今,婺城区已有十多名经纪人实现了从单纯来料加工向加工企业转变。沙畈乡廖金莲创办的阿莲手机包厂生产的各式手机、相机包,占领义乌市场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并成功打入美国、巴西等国市场,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