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该如何保护你,我们的古建筑?

2013-01-25 09:47:05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村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村人都自发参与了这场保护古祠堂的行动中

  尘封半个世纪古祠堂焕新颜

  (记者 赵一帆文/摄)

  在很多人的认识中,这原本是一个让村民开始启蒙教育的小学学堂,也曾经是一个业务忙乱的茶厂,然而,在木板和泥土下面埋藏着的却是一座拥有珍稀印记的古祠堂。2012年,村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村人都自发参与了这场保护古祠堂的行动,终于使这座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郭氏宗祠”重焕新颜。

  岁月更迭,郭氏宗祠历经数百年沧桑

  从竹马乡郭店村村口一路向里走去,可见一株五六人合抱的古樟,枝叶葱茏,树冠亭亭如盖。听村中老人说,这棵树树龄已有五百余年了,差不多见证了整个竹马郭氏家族的繁衍生息。郭氏宗祠就立于离古樟不远的东南方向。

  郭店村村民以郭姓为主,据说祖先是唐代的名将郭子仪。“500多年前,郭子仪的一些后代从今陕西一带举家南迁,先到诸暨,再到东阳,最后有一拨人到了今天的竹马乡安家落户。”今年79岁的郭学忠老人说,他还称自己是郭子仪第四十三代孙。

  郭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进堂,砖木结构。墙面由明代的青砖砌成,上面刻有“郭祠”二字,历经数百年这些字仍清晰可辨。宗祠的地面十分平整,还是数百年前的地砖。青砖黑瓦、朱漆廊柱,虽经岁月侵蚀,祠堂仍基本保持了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

  “解放初到文革期间,这里曾经是一所学堂,名叫三联完小,也叫郭店完小。当时附近的孩子都来这里上学,最多的时候曾容纳十多位老师,六个年级的学生,对这一带地区多数人培育了一定的文化基础。”郭学忠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祠堂的第一进又被改造成村集体办的茶厂,原先的青砖黑瓦被拆下,换上了水泥和琉璃瓦。

  在2010年,茶厂停办了,郭氏祠堂基本处于一个闲置的状态。因年代久远,风雨摧残,虫蚁侵蚀,门窗廊柱已破旧不堪,变得越少人愿意光顾,“一点人气都没了”。直到去年3月份,郭店村七八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不忍看着祖宗留下的祠堂在风雨飘摇中倒塌,带头呼吁要把祠堂修缮一下。

  筹资困难,“镇祠之宝”险被卖

  办学堂时,祠堂内曾经改装过,一些柱子被嵌进了泥墙里。为了把祠堂修复成最原始的样貌,村民把这些泥墙拆除了。不曾想,这一个动作竟引出了一个大发现。

  随着墙面的拆除,在郭氏宗祠第二进的两根木柱上,裸露出了一副对联。上联:“羽翼关雎山经文章推巨浪”,下联:“渊源鹅湖鹿洞理学表明宗”,落款写着“赵志皋拜题”,时间写着“万历壬辰八月”。

  万历壬辰八月是什么时候?郭学忠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遍,“那可是1592年,距今都有420年了,应该就是在这座祠堂建成的时候。”赵志皋又是何许人?记者查阅资料得知,赵志皋是兰溪人,乃实行科举制度期间,兰溪唯一的一名探花,万历二十年(1592年)官拜首辅大臣,他秉政期间,不植党,不怙权,稳重得大体,临下宽和,因其为人诚实谨慎,仁义宽厚,人称长者。

  据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专门史硕士导师龚剑锋解释说,这副对联大意是赞扬郭氏族人的。“鹅湖”是指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寺之辩,“鹿洞”是指白鹿洞书院。上联是肯定郭璞注解了《山海经》,下联是赞扬另一位郭姓人士对理学的继承和发扬。

  村民们一开始对赵志皋并不熟识,却明白“万历壬辰”这个年份的意义。这个“镇祠之宝”现身后,很快吸引了一些有心之人的注意。有个人到宗祠里转了一圈,告诉村民,这副对联是“无价之宝”,愿意卖的话,他会找人来收,要的就是印着这副对联的两根柱子。

  很多村民听了后心里直痒痒,修宗祠需要大笔资金,村里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大家正在为修缮资金大伤脑筋。把这两根柱子卖了,修祠的钱不就有了吗?“有人说卖,有人说不卖,后来请文物部门的专家来看过后,大家才坚定了决心:不卖,再缺钱也不卖。”郭学忠说,因为专家告诉他们,这幅对联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不只不能卖,还要好好保护起来,以防遭自然破坏,或者被人偷走。

  村民们还重新翻阅了宗谱,追溯祖先事迹。郭学忠说:“依据现存的资料,再结合我小时候听长辈讲述的故事,我认为赵志皋未入仕前,曾受学于我们村的一位祖先郭应夏,对联落款处写着‘拜题’,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

  出钱出力,村民自发展开保护行动

  文物要保护,祠堂要整修,村里首先筹建了修建小组,并请来修建公司来评估修建造价资金,经过三家公司的测算,要将祠堂仿制成原样,最少需要一百二十万元。但村里没钱,向一些文物部门求助也没有结果,怎么办?村民们说:修一步,看一步,大伙儿一块儿想办法。

  村书记郭文奇自掏腰包,承担了购买木料的费用。村民们也纷纷行动起来,有的自愿捐款筹资,经过多方宣讲,共在村里筹集到18万元资金;为了节省费用,一些村民主动当起了维修工人;有的则联系专家、有名望的乡邻来出谋划策……“总之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为了保护好我们共同的祠堂,大家都付出了一腔热情。”

  如今,郭氏宗祠有两间厅堂已经基本修复完毕,黑瓦和朽木被卸在地上,可见虫蚀和霉变已经十分严重,替换上的是从别处收购来的完好却有岁月感的旧材料。最外面的一进尚未动工,而筹集来的资金已经用得差不多了。

  “现在祖国大地上,不论城镇乡村,到处可见水泥钢筋建筑的新房子,但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建筑却不剩多少了。”郭学忠呼吁:“郭店宗祠是有四百多年的古文物建筑,相信今后它的价值一定会逐渐被大家认可,希望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都能参与到保护古建筑的行动中来。”

责任编辑:潘登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