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婺城区竹马乡姜衙村人。金华人对他却比较陌生,但在上海却有非常高的知名度,是个家喻户晓的教育界名人。从1950年到1990年,他在复旦附中度过了41个春秋,从教师到教研组长、教导主任、校长和名誉校长,其中他担任了26年的校长、5年的名誉校长,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复旦附中的教育事业,把一所速成中学办成国内外闻名的名牌中学
少年时就深知上学的不易,因而读书十分用心,国文学习成绩十分突出
姜拱绅1920年7月出生于金华婺城区竹马乡姜衙村。父亲是小学教师,母亲为家庭妇女。6岁进初级小学读书,13岁高级小学毕业。由于家境清贫,小学毕业后就在家务农。第二年,在他二哥未能考上高中的前提下,他的父亲才让他报考,得以在金华中学读了三年初中。姜拱绅少年时就深知上学的不易,因而读书十分用心,国文学习成绩十分突出。
初中毕业后,由于家中经济更为困难,姜拱绅只好放弃升学,到一所初级小学任教师,时年才16岁。当时,农村小学是复式教学,一个教师同时教几个年级的课,这为他今后做个好校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当年的姜拱绅,十分渴望继续求学,他在当了一年小学教师之后又去金华中学报考高中。当时,报考高中要考国文、数学、英文、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七门学科,录取比例只有10∶1,但他学习刻苦努力,以较好的成绩考取金华中学的高中公费生。三年刻苦认真的高中学习,各科成绩较好,尤其酷爱国文、英文,给他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对他后来的办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高中毕业后,又为生活所迫,付不起路费(当时抗日战争,大学大都内迁),他未报考大学,又只好到小学教书。在教书时积了点钱,加上亲友的资助,第二年他报考了七所大学,六所大学录取了他。他最终选择了当时东南一带声望最高的国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文学院。读了一年之后,又因所选史地系二年级必须赴贵州总校上学,姜拱绅负担不起路费,只好请了长假,回乡重操旧业,做了一年小学教师、三年中学教师。抗战胜利后,26岁的姜拱绅再度萌生报考大学继续求学的念想,被设在金华的英士大学经济系录取。当时,他一边在大学读书,一边在一所中学兼课,以教养学,维持学业。直到1949年金华解放,他在英士大学学习了三年。解放后,因英士大学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他又跟随学校到上海学习一年。1950年,他从复旦大学毕业时已到而立之年。24年断断续续的时间里,姜拱绅走过了他人难以想象的求学、缀学、求学、教学,再求学的不同寻常的人生求学之路,为他以后开创人生业绩练就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在复旦附中这所学校里整整工作了41年,直到1990年70周岁时才退休
大学毕业后,姜拱绅再到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三个月,结业后被分配到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复旦附中前身)教书,这已是姜拱绅第四次走上教坛执拿教鞭,也是他正式工作的第一站。谁也想象不到,姜拱绅以此为起点,终身奉献上海的教育事业,在复旦附中这所学校里整整工作了41年,直到1990年70周岁时才退休。
1950年9月至1955年初,他任语文教师,担任语文教研组副组长。当时,教语法,没有教材,他想方设法自编教材,教其他老师,老师再教学生。后来又教政治,担任教研组组长。那时,整个国家高中政治课曾停开过2~3年,他利用自己雄厚的功底,给高中学生开设政治选修课,青年时代的姜拱绅,一走上教坛就开始尝试着进行教育改革。
1955年,姜拱绅被任命为办公室主任,半年后担任教导主任。1959年工农速成中学改为复旦大学预科,他任预科主任(也就是校长)。1962年复旦大学预科改为附属中学,他任校长,后兼任学校党总支书记。在这期间,他竭力主张高中学制为三年,将1959年以来实施的两年制半工半读改为三年,坚持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1960年,姜拱绅尝试按程度编班,其做法一直被复旦附中延续。1962年起实施免试、选试等教学改革,大力提倡讲座课,提倡课外阅读,大力开展课外活动,创建了复旦附中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他和其他校长一样被“打倒”,1970年才被“解放”,重新出任复旦附中教育革命组长。在这期间,他始终注视着附中的变化,关心着附中的前途。后来,在他有限的权力内,竭力恢复被“四人帮”破坏的复旦附中教学秩序,在全市较早地重抓教学。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姜拱绅又续任校长。直到1984年他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于“名誉校长”称号,退居二线工作,到1990年退休。在这期间,他致力于复旦附中的整顿、恢复与发展工作,他整顿了被“四人帮”破坏的教学秩序,恢复了复旦附中良好的校风教风与学风,开展教育改革,发展复旦附中。他曾在附中尝试用英文上课,选派教师到美国进修等等教学探索。
从1950年到1990年,姜拱绅校长在复旦附中度过了41个春秋,从教师、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到校长、名誉校长,其中26年担任校长,5年二线名誉校长工作,他把自己的青年、中年和老年全奉献给复旦附中的教育事业。
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苗子,形成了复旦附中的办学特色
姜拱绅在26年中担任校长工作和5年名誉校长二线工作期间,办学效果显著,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苗子,造就了一批批高水平的教师,创建了稳定的教学秩序与良好的教育风气,创设了在培养目标上学生五育和谐发展,在学校工作中始终以教学为中心,在教学上一贯坚持因材施教,在教学管理上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办好学校的办学特色。
1962年以前,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或预科毕业生直升大学。1962年,上海市决定预科生改变直升办法,参加全市统考。消息来得那么突然,几乎没有多少复习迎考时间,附中却取得了第一榜(重点学校)70%,第二榜(一般学校)时增至90%的好成绩,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自此以后的数十年,附中的高考升学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有些年高达98%,有好多班级为100%。在姜拱绅任校长或名誉校长期间,复旦附中为高校输送了近万名人才苗子。
复旦附中学生参加语文、政治、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美术、航模计算机等竞赛中获得市级以上奖励,在上海市重点中学中名列前茅。特别是在1984、1985年第35、36届美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中,复旦附中曾两度荣获团体第一,两位学生先后夺得唯一的金牌。在任期间曾有两次“人才高峰”的出现。1962年至1965年,不仅高考大面积丰收,而且出了许多德才兼备的好苗子,后来这几届毕业生不仅成了复旦大学一群管理、教学“双肩挑”的骨干力量,而且还出现不少担任上海市委市府重要领导岗位的人才。1979年至1985年,粉碎“四人帮”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的大好形势使刚刚恢复重点的复旦附中进入了新的鼎盛时期,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毕业生在进入各高校后纷纷崭露头角,很快在世界多个国家取得可喜的发展,成为一些学科领域的活跃分子。
在姜拱绅治校的32年中,复旦附中涌现出数以百计的具有高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这些教师具有很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他们经常在上海市以及兄弟省市举办公开课、观摩课,赢得各方较高的评价。
复旦附中的绝大部分教师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撰写教学科研论文,发表专著文章,编写教材、教学参考书、复习指导书和学生课外读物,拍摄教学录像片与教学电影片,这在上海的重点中学中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复旦附中拥有众多的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1980年首次进行教师职称评聘,复旦附中就有47位教师被聘为中学高级教师,至1990年共有9位教师先后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特级教师。众多的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是复旦附中办学的骨干力量,是复旦附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姜拱绅长校多年心血的结晶。
姜拱绅在治校的32年里,一直追求教学秩序稳定。姜拱绅不主张教育改革跨大步,认为教育改革要渐进,走小步。即使在教育改革中,也要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否则不要讲改革难以实现,正常的教学也难以开展,要做到这些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决非易事,姜拱绅硬顶软抗各种错误做法,坚持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竭尽全力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使复旦附中以稳定的教学秩序而闻名于全上海乃至全国。
姜拱绅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说:“有人说我是保守派校长,也有人说我是传统派校长。其实我不是保守派,也不是传统派。我是讲实际,如果称派,我便是务实派。”姜拱绅为复旦附中制定的校训就二个字“求实”。受之影响,复旦附中领导在工作中一直注意务实、稳健,实实在在地抓教育,实事求是地对待办学中的问题,不轻易地大变大改,形成了务实、稳健的领导作风。优良的校风、教风与学风也是姜拱绅所坚持的,他在60年代初期长校时为复旦附中总结出“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五育兼修,为国辅才”的校风,“从实从严,知能并重,团结互助、教书育人”的教风,“刻苦踏实,一丝不苟,勤于思考,勇于进取”的学风,上世纪80年代又加以发展。优良的校风、教风与学风助推复旦附中走向辉煌,1982年成为上海市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一。
从1959年至1990年,姜拱绅在复旦附中办学治校32年,复旦附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正如他后来在回忆中所说:“做任何事情,能力排众议,独辟蹊径固然是一种创造,而能广集前人和他人之经验,取其所长,用以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四有’人才服务,即使谈不上是创造,至少也是一种发展。”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60年教育改革发展巡礼》特别强调:“历史上,姜拱绅老校长提出‘两个课堂实现三个目标’的办学方针,实施以大中学衔接为中心的教改试点,适度减少必修课课时数,推行选修课和免修课程制度,努力培养‘全面发展学生、拥有特长学生、各种类型尖子生’,取得了显著成效,堪为经典。”
后记
有一次笔者到竹马乡政府办事,听说他们乡有人曾在上海复旦附中当过校长。使笔者马上回想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中学任教时,教育界盛传的全国高考升学楷模学校中就有上海复旦附中。为此,笔者有意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这位金华人鲜有所闻的求学、从教的不平凡足迹。回眸姜拱绅的一生,虽然从事的不是惊天动地的事业,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普通教育,在一个学校一蹲就是40多年,从事他热爱的教育事业,执着追求他的教育梦想。虽然他没有留下耀眼的丰功伟绩,但他桃李满天下,“花重上海城。”
2010年恰逢婺城区修编区志,笔者便将姜拱绅简介提交区志办,后经《婺城区志》主编盛尚纪先生润笔定稿,将姜拱绅先生纳入婺城知名人士录。
今特撰此文,介绍金华先贤姜拱绅的求学、从教等不平凡经历和事迹,以示纪念!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