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被发现的摩崖石刻有五处,这五处当中有四处可认出字体
当地一名92岁的老人介绍说,在他的爷爷之前就有这些文字了
日前,在雅畈镇和安村附近的山崖上,发现了数处神秘的摩崖石刻,文字大的有半人多高,小的也在20、30厘米左右,石刻上的文字工整有力,应该出自书法名流之手,由于时代久远,部分文字难以辨认。据当地一名92岁的老人介绍,在他的爷爷之前就有这些文字了,根据推算,应该至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关于这些摩崖石刻系何人所刻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山林间掩藏着一个数百年未被发现的秘密——摩崖石刻
和安村摩崖石刻位于距离金华市区20多公里处的雅畈镇和安村大仑口附近。从炎热的市区到大仑口,仅需半个小时的车程,但是出了雅畈集镇后,车声人流便逐渐减少,过了罗芳桥,公路上便少有人迹了。而气温也是随之慢慢下降,触目可及的绿意让人心旷神怡。
与北山逐渐拔高的地势不同,和安村与市区在同一海拔线上,却因为被群山包围而与世隔绝,拥有与北山盘前村一样的宁静。此地清溪蜿蜒,峰峦起伏,是个晚上无须电扇便可惬意安睡的小村庄。和安村是雅畈镇最偏远的行政村之一,它的尽头已经没有路了,翻过最里面的那座大山,就是武义地界。
在这里,未被污染的溪水清澈见底,间或可以看见成群的小鱼四处游动,连人走近了也不躲避,依旧淡然自若。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砍伐树木的村民也越来越少,因此,山上的树木茂盛,郁郁葱葱,伴随着鸟叫虫鸣,俨然是个世外桃源。
在这样人迹罕至的山林间,掩藏着一个数百年未被公众发现的秘密——摩崖石刻。
和安村的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公路附近的岩壁上,这些岩壁光滑裸露,寸草不生,很适合刻字。由于年代久远,加上石壁常年风吹雨打,摩崖石刻上的文字磨损严重,大部分难以辨认。目前已被发现的摩崖石刻主要有五处,有四处可以大致辨认出字体,也有比较清晰的石刻。
桥头是摩崖石刻中字数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处从罗芳桥村上来约600米的地方是第一处摩崖石刻,就在公路旁边的桂花树下有一块岩石,上面有约四五个字能看出明显的笔画,其中有一个字是口字里面写了一个天,不知是别字还是有特定意义。
第二处是在这处摩崖石刻的对面。两者相距约十几米,此处的崖壁上刻字约有十个,有些已经模糊得只有隐约的笔划,只有岩壁最下方的“花”字最为清晰。
第三处在大仑口的摩崖石刻与其他四处完全不同,因为此处有两幅简单人像,怒目而视的脸部神情惟妙惟肖,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画像的神韵。摩崖石刻很少有刻画人物的,尤其是完整的人物形象。其中处于下方的人像约有1米多长,整张脸轮廓分明,由各种线条构成,深入岩壁半厘米左右,处于上方的人像与下面的相似,据观察,似乎原本上方人像旁边还有刻字,但由于水流等的侵蚀已经不可辨认了。
第四处则是在和安村与大山村交界的桥头,这些字分布在公路对面的岩壁上,从岩壁最下方一直到距离地面数米高的地方都有刻字的痕迹。溪水从岩壁下流过,站在田埂上,可以望见岩壁上的数十个刻字,是所有已发现的和安村摩崖石刻中字数最多、保存最好、类型最丰富的一处。这里的大部分字都清晰可辨,“金仙长”、“城隍”、“光”、“谢”等字都很清楚。这些字没有固定的规格,有大有小,有粗有细,也没有固定的规律,有竖写有横写,有的似乎只是随意而书,也不知是因为风吹日晒的腐蚀,有些关键字消失了还是原本就没有完整的意义,难以断句成章。由于贴着岩壁长了一片竹林,遮挡掉了一部分,于是我们翻过护栏,跨过溪水走进竹林以寻找更多的石刻,果然,在竹子的掩盖下面还有好几个石刻,如“知堂”、“武”等,以及几个已经模糊的字体都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在梅岱(和安村的一个自然村)村口岩壁上的石刻是第五处摩崖石刻,此处的摩崖石刻因为造路炸石而破损了,原本竖写的字体应该在半人高的位置,现在已经从中间裂开,上方只剩下浅浅的笔划痕迹,下方则还有两三个刻字。
最玄的是,据梅岱的村民说,此处的刻字在被损毁前,如果把石头丢到那块岩壁上会产生回音,然而由于石壁破损已经不可考证了。
在看过这些摩崖石刻之后,任谁心中都会油然而生大量的疑惑:“金仙长”三字中的“长”字明显尚未完工,为何会留下未完工的刻字?当时发生了什么?这些石刻是谁刻上去的?是一个人写的,还是一群人写的?又是哪个时代的遗迹?为什么刻在渺无人迹的地方?这些都是未解之谜。
双石庙还没有损毁的时候,庙里的墙壁上还画着老虎
带着这些谜团,记者寻访了和安村里的老人。
在问到这些摩崖石刻的来历时,几乎所有人都提到了同一个传说:这些字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放牛的时候刻下的。
“洪武皇帝那放牛的竹竿一下划,那些字就写下来了。你想想那些字的确像是划出来的。”已经89岁的老人朱梅英说。
传说毕竟是传说,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在他30岁率兵攻打浙江时才到的金华,在金华待了不过半年,并没有放牛的经历,据记者调查,更可靠的可能应该与大仑口附近已经消失的双石庙有关。
说起这个庙,也是颇为神秘,关于它的传说比摩崖石刻更多。
双石庙的兴建时间已经无从考证,据92岁的罗芳桥村民胡开仁说,他是自他的爷爷那里知道双石庙的传说,而他的爷爷活了77岁,也就是说这个庙应该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了。遗憾的是在“文革”期间被毁,只留下地基,20多年前修路时更是将这整个地基推平了,至今已寻不到一点痕迹。
说起这个庙的来历也是如同飞来石的一个传说:据说,双石庙里所供奉神仙的舅舅从别处背来两块岩石,成人字形摆放在双石庙的上方,为此抵挡上游流下来的洪水。
“那两块石头的确很神奇。”村里另一名老人叶金仙介绍说,“一块叠在另一块上面,大一点的这块是和地面相连的,另一块却是脱离的,就好像真的是别的地方背来的一样。”这两块石头叠在一起,是以叫双石庙。
“文革”前双石庙还没有损毁的时候,梅岱的村民还记得双石庙里的墙壁上画着老虎。“这也比较奇怪的,你说哪里的庙里是画老虎的呢?”老人朱梅英说,“当时都传那是老虎精,要出来吃人的,所以晚上都不敢从那里走。”的确,建国初期,和安村一带据说还是有老虎踪迹的。
“还有一个传说,说双石庙八月十五庙会晒元宝,有个穿长布衫的老头在那里看的,估计是财神,有个过路人想捡元宝,那个老头就劝他:‘你这样能捡几个元宝,回家去拿只箩筐来!’那个路人想想也对,就回去拿箩筐了,结果等他回来,元宝、老头都不见了。”老人朱梅英听到过很多关于双石庙的传说。
最神奇的是双石庙的那两块石头顶端刻着一副象棋棋盘
在双石庙原址对面,恰好有一处摩崖石刻,就在距此摩崖石刻不远的地方,是和安村旧时出村去往市区的老路,在这条老路上有一块突兀的面积约3平方米左右的光滑岩石,这块岩石上有两个对称开凿的门臼(门墩上安门轴的小圆坑),宽度和深度都约为20厘米。对于这两个门臼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说由于在双石庙对面,应该是当时特为通往双石庙而建的一个小门;第二种说法就比较有传说性质了,是说当时在双石庙旁边有一个当铺,嫌贫爱富的当铺老板在这里建了一个门,规定穿鞋袜的人(古时能穿鞋袜的都是有钱人)可以从门里过,穿草鞋的人必须从山上过,但是山路难走,因此这是个很不人道的规定。由于抗议的人太多,终于传到神仙的耳朵里,于是神仙施法将当铺压在了石头下面,从此再也没有这个规定了。
最神奇的是双石庙的那两块石头顶端刻着一副象棋棋盘,遗憾的是这副棋盘已经随着倒塌的双石庙一起掩埋在公路底下了。老人胡开仁便是曾经亲身爬上去看过棋盘的人之一:“我爷爷和我说那是神仙下棋的地方。”据他介绍,这副棋盘约为80厘米见方,上面还刻着一些文字,曾有传言能解出这个棋盘的人便能得到金银财宝。是否有人解出无从得知,但是据说修建公路的时候的确有人从双石庙的侧后方挖出了银元。
神秘的摩崖石刻,神秘的双石庙,那些与两者相关的神秘传说,都在疑团之上再添疑团,让人无从下手。
如今双石庙已经因为修公路而消失,摩崖石刻也有部分在修路时被炸掉了,这是让人非常遗憾的事情,现在和安村的摩崖石刻因为无人关注而依旧经受着风吹日晒,它经历了数百年的侵蚀,正在逐渐消失,谁也不能保证它还能再坚持多少年,因此记者呼吁,希望有关部门加强文物保护,切勿让和安村摩崖石刻像双石庙一样消失,只能从人们的口耳相传中窥见神秘的一角。
对于雅畈镇和安村摩崖石刻,本报将继续跟踪报道。另外,如果广大市民了解有关和安村摩崖石刻的线索,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13857997017。
新闻链接
朱元璋与金华
元项帝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朱元璋亲自率兵攻占金华。为指挥浙东军事,他在金华住了半年,至翌年六月始还建康(今江苏南京)。
根据《中国通史》记载:1357年,朱元璋命邓愈、胡大海克徽州、休宁后,紧接着进攻婺州,但未取。次年十一月朱元璋亲征,十二月攻克婺州。
《明史·太祖纪》云:“太祖高皇帝龙飞启运之初,其侍帷幄以赞谋,由居庙堂而定制作者,大抵多衢婺之人”,说的就是刘基、宋濂等人。
因此,朱元璋在八婺大地留下了许多传说。在金华的婺城区、金东区、兰溪、义乌、浦江等地,都有关于他的传说流传,还有他的“遗迹”留存。浙师大历史系硕士生导师龚剑锋教授说,朱元璋占领金华后,将婺州改为宁越府,并设中书分省(类似于国务院分院),完善了行政和军事机构。他严肃军纪,禁止杀烧掳掠。他外甥李文忠攻占浦江时,“江南第一家”郑氏义门避兵躲到山上,朱元璋“招之还,以兵护之。民大悦”。攻下金华后,他即“下令禁戢军士剿掠。有亲随知印黄某取民财,即斩以徇”。朱元璋还抚恤安民,“发仓赈宁越贫民”,后来,朱元璋又大赦被元统治者关在监狱里的囚徒。
朱元璋在金华实施的一系列措施,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让知识分子看到了前途,自然留下了许多传说。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