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哲女士的人生经历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做人好,活到老。量大的人福大。
我们学圣贤,重点也是要学他们的存心,心心念念利益他人的存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心,与圣贤之心是相通、相应的。
(三)心要清净。就是不为“财色名食睡”五欲困扰,不被“贪嗔痴”等恶习所染着,有颗至纯至善的心。古话说“不迷心自明,不染心自净”,如果心地清净,不管外界环境如何染污,我们都能“出淤泥而不染”。
做人要努力克服贪念。人心要清净,就要克服坏习气。贪欲强的人,心不清净,不得安宁,而且肯定会带来种种祸害。贪财的为财而死、贪名的为名所累、贪色的为色所害。“一念贪心起,百万障门开”。“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人生烦恼、痛苦的根源是贪心。古人写过一首偈语:“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
古话说:知足常乐。人心不足蛇吞象。明末清初有本书叫《解人颐》,对欲望作了入木三分的描述:“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非南柯一梦西。”
为什么有人“六子登科”(妻子、儿子、房子、车子、票子、位子)了还不幸福快乐,因为不知足。人要学会把幸福的底线划低一些。作家史铁生说:“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从今天起,我们应该给自己的幸福画一条最浅的底线,学会从最平常的日子、最琐碎的事情里品尝幸福的滋味。人要学会知足感恩,有首古诗写得好:“世人纷纷说不齐,他骑骏马我骑驴;回头看看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做人要树立当下幸福观,只要我们懂得珍惜,我们眼前拥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幸福的理由。
2.做人还需要克服嗔心。嗔心,是指生气、发怒、怨恨别人之心。“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 。“恨、怨、怒、恼、烦”是五大毒素,是癌症的根源。这些不良情绪是家庭、社会不和谐的主要根源。所以,王凤仪老人说:“恨怨怒恼烦,人生五毒丸,半颗就得病,一颗要你命”。
有人说发怒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嫉妒是拿别人的成绩来惩罚自己。心念不正的人、自私的人、情绪不好的人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五脏六腑的毛病都与人的不良情志有关。古话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有人常发脾气是太傲气。人要克服傲慢的习气,特别是有权、有名、有钱的人,要有这种觉悟。“敬人者,人恒敬之”。看不起别人最终也会被别人所唾弃,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易经》上也谈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这几句话的意思非常深刻。
我们自己的心,不与任何的人、事、物对立,就能有效化解一切矛盾与冲突。就能心安身安。所以古德有首偈语说得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良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3.为人还要学会克服痴心。因为痴心是造成“贪嗔”的重要原因。痴者,知见有病。人“痴迷”了就“不悟”,就不明是非,就会造作种种恶业。破迷开悟,才能真正离苦得乐。怎么克服痴心?要学习,要亲近善知识,要学习经典,要修戒定慧。戒律的根本只有一个,就是不自私。“平心则无怨,尽心则无愧”,平心尽心就容易得定。定能生慧,有智慧了就能破痴、破迷。
神秀和尚写过一首修心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意思是:身是觉悟的根本,心像明镜一样,能照万物。物象来时,镜不增加,物象去时,镜不减少。修学要从根本上下工夫,要勇猛精进修清净心,要时时不断地掸拂擦试自己的心地,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此偈虽无慧能大师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来得彻底,但对初学者来说不失为修身养性的好方法。
打个比方,在杂物堆积的破房中要找一根铁钉很难,如果在空空荡荡,一尘不染的房间里,找根铁钉就相对容易。心地清净能助人明心见性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要克服痴心,伏断烦恼需要人生的智慧。用智慧的光明觉照烦恼,就能破除迷暗,就能转烦恼为菩提。
(四)心态要好。思想决定行为,心态决定人生。做人要确立乐观通达的心态、知足感恩的心态、拿得起放得下的心态、淡定从容的心态。
1.做人要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泰戈尔有句著名诗句“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境界多高。《古兰经》中有句名言:“山不过来,我就过去”。面对不可改变的事物,我们要学会改变自己。怨人是苦海,怨天尤人者是生活中的失败者。毛泽东曾说“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不怨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重要的修学心法。怨人,肯定制造对立,是矛盾纠纷的根源。怨人,是严重的不良情志,是疾病的病因。怨人,无益与问题与矛盾的解决。人生有怨,是不明事理、不信因果、不会“反求诸己”所致。
古人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逆境来临时,可帮助我们修忍辱菠萝蜜。古话说得好“逆来顺受天加福,非来正对了前因”。有首忍辱偈写到:“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是一种大境界。人的一生中,有顺境有逆境,有光风霁月的天气,有风雨交加的日子,有春风得意的高潮,有凄风苦雨的低谷。对这种种境况,用智慧的心境来对待,就会淡定从容,轻松自在。
2.为人要有气量,宽容他人就是成就自己。为人要有成人之美、与人为善之心。“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要克服嫉妒心、计较心。有人说:“人的气量、肚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心量有多大,福分就有多大”。很有道理。蔡礼旭老师说:“一个人成就有多高,跟他的心量、跟他的肚量成正比”。
《弟子规》中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把你周边所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有这样的心量,你就不会看不起人。
3.心要淡定平和。淡定的人,不论境遇好坏、贫富得失、荣辱存亡,都能从容应对,淡定自如,用佛教的话说是能“如如不动”。古人说:“一切言动皆要安详,十差九错皆因慌张”。
《菜根谭》中有句话“淡中知真味,静中识本然”。诸葛亮在《诫子书》也说“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是定的基础。浓于酒色财气,醉心权名功利,心就静不下,定不住。淡定的心态就是心能不为外物所左右,看得开,放得下,定得住。能抵得住种种诱惑。就像中学时读的《岳阳楼记》中写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大境界。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心不外驰,这是淡定的功夫。
淡定的功夫需要修炼。荣辱不惊是一种大境界。宠,是得意的总表相。辱,是失意的总代号。当一个人在成名、成功的时候,如非平素具有淡薄名利的真修养,一旦得意,便会欣喜若狂,喜极而泣,自然会有震惊心态,甚至,有所谓得意忘形者。
人的定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修炼。我们试着一周、一个月、三个月不生气、不发怒、不怨恨他人试试看,看看自己的心情、自己的人生际遇会有什么变化?相信你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
4.学会过简单的生活。《菜根谭》里有句话“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真正的“至人”都是简单平常的人。现代人生活越来越复杂,思想复杂,人际关系复杂,应酬多,吃顿饭都要化上几个小时,事情头绪多,日子过得复杂,所以人活得就累。
大道至简。做人还是简单点好。欲求简单,思想简单,吃的简单,穿的简单,住的简单,行的简单。生活简单的人,欲求少,心就清净;思虑少,就没什么精神负担;应酬少,精力集中,人就活得自在。圣雄甘地早就说过:简单是宇宙的精髓。简单生活,是一种简约的生活,也是“低碳”生活。简单的生活方式能够使人活得轻松自在,简单是健康、快乐之源。
有人说天下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所以,做人很简单:做好自己的事,少去管别人的私事、闲事,不要老担心老天爷的事。还有人说,人生其实只有两件事: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吃饭香,睡觉好,肯定活到老。生活的智慧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是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一个人心念正、心地善、心清净、心态好,就能安居乐业。个人身心、家庭就和谐。个人身心、家庭和谐了,社会就和谐。所以,修学要贵在心上着力。心变了,人的命运就变。心转了,外面的境界就会转。
送大家一顿营养餐。名为《养心八珍汤》。由八味药熬成:
第一味:爱心一片。第二味:好心肠二寸。第三味:正气三分;第四味:宽容四钱。第五味:孝顺常在。第六味:老实适量。第七味:奉献不拘。第八味:回报不求。
把这八味药放在“宽心锅”里炒,文火慢炒,不焦不燥,还放在“公平钵”里研,越细越好;三思为末,淡泊为引,和气汤送下,清风明月,早晚分服。可净化心灵,升华人格,物我两忘,荣辱不惊。
最后送大家四句话:“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