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治彻底帮扶帮到位
编者按:在全省上下轰轰烈烈治水的大背景下,婺城区委、区政府迅速行动、广泛动员,打响了治水战,尤其是对百万市民喝水的水源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整治。在短短2个月的水源污染治理中,婺城区创新思路,多策并举,多管齐下,积极探索新的治水模式与方法,并成功破解了沙金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水污染这一老大难问题,使困扰金华市民十年的水源地污染问题彻底成为了历史,其经验做法堪称浙江治水工作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受到了各级媒体的高度关注,11月9日,《浙江日报》以《治水治彻底、帮扶帮到位》为题,在头版头条这一重要位置,予以报道,介绍了婺城治水的工作和做法。为以飨广大读者,鼓舞干部群众创新创业,本报特予以转载。
日前,随着最后一户养殖户搬迁完毕,不到两个月时间,金华市婺城区沙畈乡水污染源治理工作顺利完成,整治区域内95家养殖场、49家锯板厂、4家采砂场无一例外全部实现关停或搬离。
沙畈乡位于金华沙金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金华百万市民的饮用水源地沙畈水库就坐落其间。该乡万余人长期以来从事养殖、木材加工、采砂等生计,给水源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污染。10多年前,金华市就开始库区污染治理和水源地生态保护,但是因为该乡万余人口的生计问题,整治工作难以彻底。今年,随着“三改一拆”和治水工作大力推进,万人“吃饭”和百万人“喝水”的矛盾又一次摆在当地面前。
“关了奶牛场,我家7口人你来养?”沙畈乡副乡长戴增荣第15次上门时,店边村梧桐溪边的奶牛养殖户李增根还是这句话。养殖场里23头奶牛是李增根一家7口的重要收入来源,老李的话代表了多数养殖户的真实想法。
“避免禁而不绝,关键在于解决好这万余人的饭碗问题。”婺城区委书记陈晓说,要帮助沙畈人产业转型才能彻底解决治水难题。
对愿意关停的养殖户,工作人员带着经纪人上门洽谈收购;对于有意向搬迁到山外发展的,工作人员帮助联系养殖、经营场地,做好产业对接,并安排好子女异地入学。目前,共有17户农民有意向外迁,其中10户已经顺利实现异地搬迁创业。在政府帮助下,李增根已经在邻近乡镇建起了更大规模的奶牛养殖场。
更多库区人在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转产转业。充分利用沙畈乡丰富的生态农林资源,当地农业部门帮扶农民发展毛竹、油茶等种植业。曾经是全乡面积最大养猪场场主的李来宾拆除养猪场后,已经着手发展生态农业。“接下来,我要办一个生态型家庭农场。”他说。
当地龙头企业采云间公司计划扩大沙畈乡茶园面积,为更多农民提供就业门路。沙畈乡周辽村的倪海芝帮助近百名山区妇女姐妹走出去,从事家政服务业。刚刚拆了猪圈的村民李秀明,正在筹划做来料加工经纪人,发动在家的妇女、老人一起赚点加工费……
婺城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结合农民意愿,今年底前全部实现农民转产转业。金华市政府也正在制定新一轮的生态补偿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准备加大补偿力度和普惠程度。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