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婺城周末

冻米糖,农家陶罐里久违的年味

2014-01-24 09:40:13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张苑/文 摄

  数十年乃至更久远的年月,每逢年关将近,小巷子里便有了制糖师傅的吆喝声,家家户户攒下一年的收成,就盼着年底能做些切片糖,一层糖一层炒米,仿佛细数一年365天一般,层层叠叠铺开,装满家里大大小小的陶罐和瓮,红红火火过大年。糖的品类很多,炒米糖、米粉糖、爆米花糖、玉米糖、小米糖……相较原料及口感,其中也有品级,冻米糖就排名第一。

  金东区傅村镇靠近牌楼的大街上,有家摆了二十多年的切片糖摊子。很多人说,这家的冻米糖特有年味。掌柜傅春棋介绍,他刚上学,父亲就做起了冻米糖,17岁时,他子承父业,操持起了冻米糖生意,摊点上起初是父子,而后是夫妻。如今,父亲年近耄耋,他和妻子蒋燕香也即将不惑。时光飞逝数十载,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年味却一年比一年淡下去,但小夫妻对红火岁月的憧憬始终不变,那冻米糖里浓浓的年味也就跟着不变。

  摊点前,来往顾客不绝如缕,摊点后傅春棋技术娴熟,游刃有余,蒋燕香待客热情,手脚麻利,夫唱妇随,相得益彰。夫妻俩每天都要卖出200多斤糖,总是忙得不亦乐乎,但他们每年都有4个月的长假,从端午节到芝麻收割时,因为高温不适于制糖。八个月泡在甜香里的辛勤工作能换来6、7万元的收入,夫妻俩心满意足,他们上六年级的儿子说,每天,他都听着父母生炉子的声音,闻着渐渐浓郁的糖香,怀着一份好心情悄悄醒来。

  谈及冻米糖的具体制作,其中有不少学问。追根溯源,论及选材及前期加工,妻子蒋燕香显然更胜一筹。糯米以颗粒饱满者为佳,红糖则新糖较旧糖更浓稠香甜,芝麻则选粒小饱满、灰黑色原生品种为好,花生则以无出芽、干燥为准。糯米经洗净、晒干、蒸熟,而后与同样淘洗、晾干后的细沙一同入锅炒,“这么炒,冻米容易爆开,吃起来才会脆。”炒好后,再用竹筛筛去细沙,留下黄灿灿的冻米。芝麻同样经历此番蜕变,被安置一边。花生的蜕变最为壮观,和沙炒后,带皮的花生被筛了出来,蒋燕香只须捧起花生来回搓一遍,再拿立式风扇一吹,“粉红女郎”便纷纷现出纯白玉体。如此,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而到后期制作,傅春棋则是独挑大梁的大师傅。10斤冻米、2斤芝麻、1斤红糖、4两麦芽糖,这是固有比例,此外便可根据个人喜好可多可少地添些花生仁。摊后两个炉子上各架一口大锅,一口熬糖,一口和料,为提高效率,两边同时进行。熬糖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燃料须用稻草,“稻草火才够旺,才能把糖熬到彻底化”,熬糖过程中须不断搅拌,以免出现焦糖,待到操起大木筷能拉出十几根丝的时候,糖就熬成了。“糖熬好了,就得马上盖火。”只见傅春棋一抬手把锅端到了另一个炉子上,迅速把旁边早已备好的几篮子“货”都倒了进去,“其实这边的炉子没有火,只要借着糖的热度,把料和匀,让冻米再爆一次就好了。”紧接着,傅春棋操起一个可灵活移动的木框,在桌上摆好,把和好的料倒在了框内,“多少斤货,就要心里有数,该调到什么位置,要让货刚好填满木框。”随后,傅春棋拿起滚棒顺势一揽,一块规整的长方体出现了。而后,傅春棋根据多年经验,以无刻度的规整木条为尺,火速操刀,纵向几刀后,傅春棋把大方型糖块分成一条条,而后针对每条下刀切片,虽有裂纹,却也彼此相连。稍作冷却,冻米糖就制成了。

  换作十几年前,冻米糖还是儿女亲家串门少不了的“年货”。男女双方订亲后,到了年关,女方家就得准备两瓮冻米糖,把瓮放在竹筐里,两筐一担,派人挑着送到男方家,而这瓮的体面程度则泄露着家底。大家闺秀送大瓮,小家碧玉送小瓮。传说当年,为给女儿撑颜面,家长们总会挑大的送,而要备下这么多的冻米糖,女方家就得赶早到师傅家订做。待正式完婚,婚后第一个年关,男方家就得按同样的礼制送“年货”到女方家。据说,在义乌的某些村落,至今还有这样的年关风俗。

  顾客阮为金今年62岁,冻米糖也伴着他走过了几十个春秋,每过半月,他就会买上几条放在自己的三轮车里,“吃习惯了,从前大夏天的在田里割稻子,冻米糖是再好不过的点心。”但冻米糖最好吃的时候在年关,一年中最冷的时候,香甜酥脆地吃在嘴里,半僵的身子就暖了一大半,而农忙时候的冻米糖是全家人有意留着的。回忆物质匮乏的年代,老人家差点落下泪来,夫妻俩每年攒下两担糯米做冻米糖,那几乎是三个孩子唯一的零食。即便如此,他们夫妻俩舍不得吃,也不敢让孩子们多吃,“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年关做冻米糖,但我们也只能数好了给他们每人分上几片。那几年跟着生产队修水库,孩子们放学回家也没人给他们做饭吃,就在桌上放几片冻米糖,让他们顶顶饿,早上出门孩子们还没醒,就在他们每人的枕边放上两片冻米糖。现在好了,天天能吃上冻米糖,天天都像过大年。”

  顾客傅一青则早早地在金秋十月收好了自家的黑芝麻,又在隆冬腊月买来了新榨的红糖,终于盼得儿女归来,便喜滋滋地从五里外的下溪村赶来,付上两块钱一斤的加工费,请傅春棋赶上一下午的工把糖切好,好让明早就飞回去的儿女们带上。在过去,这是儿女们最爱吃的零食,每年做上满满的好几陶罐却总也不够吃,而今漂流在外的儿女早已为人父母,这糖也从过去的年味吃成了乡愁。

责任编辑:吴晗晓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