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师傅,这拉链头不会‘咬’了,帮我整整”;“丁爷爷,我这鞋帮脱胶了,帮我粘粘”……“好的,马上修好。”那位两鬓皆已斑白的摊主总是爽快地应声。他叫丁学明,今年66岁,在市区江南义乌街东苑小学的外墙角摆摊修已经超过10年,成了婺江新村小区,乃至整条义乌街居民共同的“老朋友”。
丁学明每天早上6点左右出来摆摊修鞋,下午5点半回家,十年如一日。因为在修鞋时割胶底、粘鞋底,手掌上纵横交错的纹路、伤疤清晰可见,常年的修鞋不仅使他拥有良好的修鞋技艺,同时也在手上刻画出了深深的痕迹。
其实丁学明不是金华人,老家在台州,因为生活实在艰苦,1976年,他带着妻子和一岁的儿子来到人生地不熟的金华谋生计。当时的他没本钱、没技术,遂选择了自己觉得简单的修鞋活技。丁学明坦言,对于修鞋,他一开始只是作为副业“挣点钱补贴家用”。没想到,1987年的时候,他在做农活时不小心伤了左腿,医生嘱咐他按时吃药,静养3个月。可他念及家里重担全压在妻子一人肩上,觉得心疼,才休息半个月就又干起了力气活,结果落下病根,“左腿髌骨坏死,成了四级残疾”。身体的原因,加上自己慢慢发现修鞋是个细活,做得好心里挺有成就感,而且也能养家糊口,这才踏踏实实地把摆摊修鞋当成主业用心经营。
最初的二十多年,丁学明在市区江北摆摊修鞋。后来,市区江南发展很快,条件越来越好,人越来越多,有人劝他:“江南那边没人修鞋,你去那边摆摊生意肯定好。”就这样,丁学明从江北“移居”到江南,一干又是十多年。“我年轻的时候江南这边还没发展,都是田,和过去比现在真是天翻地覆哦。”丁学明打趣说,“金华越来越‘年轻’了,我却老了。”
的确,38年过去了,丁学明的儿子早已成家立业,如今在永康经商,孙子也上幼儿园了。照理说,丁学明也该“退休”了,可他却始终不舍自己的修鞋摊。所幸儿子和妻子都理解他,虽然偶尔唠叨几句,希望他收了摊子好好享享福,行动上却比较由着他。妻子更是陪着他一起与鞋打“交道”——只要丁学明在哪里,她就在附近擦皮鞋。
事实上,最近几年丁学明偶尔会有点失落。“现在的生活好了,修鞋摊的生意却淡了。”他表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人们的生活观、消费观有了很大改变。面对破旧的鞋子,大多数人会选择丢掉买新的,而不再是缝缝补补。不过,丁学明也不纠结.“现在补鞋其实也赚不了几个钱,只当锻炼身体,每天能和街坊邻居唠唠家常,图个‘老有所乐’。”他坦然地说,“每个月有1000多元养老金可以领,儿子又孝顺。以前靠补鞋为生,如今只能把补鞋作为一种晚年生活。”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