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千百年前,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便开始从各种角度刻画华夏女性,她们亦柔亦刚,与生俱来母性的包容与奉献,细水长流,维系着“一个家的风水”,范素芬就是其中一个,在她与丈夫共同经营了8年的沙畈土特产店,记者与这位平凡女性聊起了她寻常岁月里的琐碎故事。
为孩子,这位母亲从大山来到城市打拼
2007年8月,恰逢而立之年的范素芬第一次动了走出大山的念头,因为儿子要上小学了。
随着沙畈水库工程建设进度的逐渐跟进,越来越多的沙畈人移民山外,范素芬和丈夫虞文禄经营了十多年的五金店日渐门庭冷落,“人一少,生意就不好做。”但更让范素芬揪心的是规模迅速变小的当地小学,孩子的教育始终是她最关注的问题。
“我想在家是开店,出来也开个店,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好点的学校。”带着多年积攒下的五、六万元的积蓄,范素芬和丈夫在东苑小学外墙边上租下了一间约十平方米的店面。开店卖什么呢?这段进城路走得有些突然,但范素芬遇上了贵人。乡里的老书记给她提建议,就卖沙畈土特产,还帮她申请到了开店第一年一万多元房租的政府补贴,并悉心授以经营思路,让范素芬的进城路少了些许坎坷。
采访中,“政策补贴”、“目标客群”、“团购”等专业词汇接二连三从范素芬口中蹦出来,让人不得不惊叹当年老书记教导有方,还有这位大山里走出来的母亲为之付出的努力。
范素芬8年的奋斗伴随着儿子的茁壮成长,从小学到初中,眼下,这位母亲最大的愿望便是在实验中学读书的儿子能考个好高中。
为丈夫,她默默无闻一步一个脚印打理好“夫妻店”
“我嫁给他时,他就开店,我就陪他一起把店做红火,出来了,我想还是夫妻俩一起做,一步一个脚印,肯定能把店慢慢做好。”范素芬把近二十年的青春投资给了默默无闻的守护,没有一个人的事业,只有两个人的生活。
土特产店刚刚开业,鲜有人问津,或困于经济,或源于山里人的朴实,范素芬没有给新店打广告,“把质量做好,总会有人来买的。”偶有顾客前来问询,范素芬也不张罗着推销,只建议他们先买一点回去尝尝,吃了觉得好再来。
好品质赢到了好口碑,越来越多的老顾客带着亲朋好友走进了范素芬的土特产店。如今,范素芬的沙畈土特产越来越多地销往外地,老主顾一个电话告知品项、数量及收货地址,范素芬便帮忙直接快递给主顾指定的收件人,主顾可随方便日后到店里付钱。
“我们品质好,顾客都相信我们,我们也相信他们,互相信任吧。”这位山里人家的贤妻没有过多灵动的念想,在她“一步一个脚印”的主打经营策略推动下,夫妻俩的沙畈土特产店从第一年的一间店面变成了第二年的两间;从自己坐公交车往返补货转为由沙畈当地乡民持续大批量供货,随叫随到,送货上门;从最初一年多的持续亏损转为目前的稳定盈利;从供应土鸡蛋、笋干、土蜂蜜、土菜油四个沙畈土特产单品到如今扩展至武义宣莲、磐安土面、金华火腿等周边经典土特产。小店日渐兴隆的背后是范素芬八年来与丈夫风雨同舟的坚持与付出。
为父母,她往返奔走,把创业的艰辛埋在笑容背后
“我是父母最小的孩子,父母近45岁才有了我。”来金华开店,是范素芬第一次离开父母。当年,二老已年近耄耋,老人家总比年轻人多些人生阅历,深知在外打拼的艰辛,一致不赞成女儿的决定。但为了孩子,为了更好地生活,和千千万万华夏女性一样,范素芬母性中刚强的部分被唤醒,她安慰二老,举步前行。
除却逢年过节,范素芬每每进货,都会去看望二老,而最初经营土特产店的那段日子是最考验范素芬演技的时候,“最小的孩子总是最受宠的,忽然看不见我了,老人在家总担心我们在外面吃不饱。”小店经营不善,范素芬也暗自命令自己收起愁绪,一个劲地告诉老人一切都好,让他们放心。
自移民之后,沙畈乡里的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给范素芬的土特产店供货的多是留守在家的老人。小店经营之初,即便范素芬进货尽可能少量多次,但存货依旧严重,耗损较大,但面对一再的亏损,范素芬坚持收货就结账,“亏也要亏自己。”是母亲给孩子自我表率的诚信,或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都融在一位平凡华夏女性长久的沉默里。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