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婺城周末

护好源头水,给下游送上一泓清泉

2014-05-16 09:27:07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楼婷 胡敏霞 文/摄
 
 
 
 

  白沙溪沿岸的文化和传说  

  白沙溪水流虽短,但其历史源远流长,自然也蕴育了经久不衰的白沙溪文化和传说。

  2000多年前的东汉时候,现在的金华地方叫作长山县,而白沙溪则叫白沙港,在未建金兰汤水库(大岩)、沙畈水库之前,山区的杉树、毛竹以及其他土特产可以直达兰溪销售。就在这个虫鸣兔走、蝶舞蜂飞的白沙溪边出现了一位大禹式的人物,即后人敬称的“白沙老爷”卢文台。

  卢文台,字高明,幽州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人。汉成帝末年,卢文台在汉光武帝刘秀手下战功卓著,最后当上了辅国大将军。刘秀功成后,卢文台没有居功受赏,而是效仿严子陵在富春江垂钓,修身养性。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卢文台率领手下官兵36人,隐居到金华南山辅仓(今沙畈乡亭久村),垦荒种地,自食其力。

  当时,白沙溪水流急落差大,两岸农田晴则旱,雨则涝,天灾连年,民不聊生。卢文台眼看丰富的水资源白白流失,不能为民造福,于是,效仿战国时李冰兴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之举,带领士兵和附近村民,不辞劳苦地兴建白沙堰,利用水势落差,先后筑成三十六堰,成为我省最早兴建的水利工程。根据《汤溪县志》记载,上游第一条堰坝是“上塘堰”,在现遂昌县上门阵村,第二条是“日坑堰”,日坑即现今的银坑,堰坝筑在现在的双溪口,第三条堰坝是“辅仓堰”,从六苟潭引水。

  三十六堰建成后,沿岸120多个村受益。乡民怀其惠,立庙以祭,敬称“白沙老爷”,至今民间留下许多传说。而卢候文台的事迹亦感动了朝廷,自从唐代开始封其为武威候,吴越加封为保宁王,宋徽宗封其为昭利候,政和三年请封赐庙额曰昭利,宋孝宗淳熙十年封灵贶候,嘉泰元年加孚应候,嘉定十年复号广济王,元至正十八年封忠烈侯。从这些赐封不难看出卢候的分量。而乡民怀其意,则建庙祀之,根据记载,早在吴赤乌元年就在辅仓建了祖庙,即现在的祖郭庙(与卢文台墓为文保点),其他还有琅琊白沙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龙桥马海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乾西的栅川白沙庙(文保点)、石柱头白沙庙(信息点)、白沙堰(省级文保单位)等。对于祖郭庙总庙曾被称为“杭浙总庙,列祀群神,以王为婺郡之首”,可见其地位之高。有南宋著名宰相王准(1126年—1189年)诗为证,《白沙溪遣兴》:“白沙三十有六堰,春水平分夜涨流。每岁田禾无旱日,此乡农事有余秋。功驰汉室为名将,泽被吴邦赐列侯。千古威灵遗庙在,至今血色遍遐陬。”元至正二年于石在《昭利庙》中吟道:“百战归来万壑巅,寒溪怒涌白沙泉。策勋不舆云台绘,立德非徒巨石迁。香冷尚须燃汉鼎,水流犹是汉吴田。愚民未识前朝事,浪说神能驾铁船。”

  传说卢文台长得方面大耳、身材魁梧、面目和善,而从古自今,卢文台在老百姓眼里,已亦人亦神,成为了一方民间保护神。如今,三十六堰今犹在,不见当年修渠人,琅琊镇所保留的一处古水利遗址,历经1900多年的历史,还在造福一方。

  “江南有座金华城,城边有座白龙桥,桥下外婆在讲着那故事,坐在桥上看到,星星掉进了那条小河……”这是著名词曲作家,音乐制作人陈越,为家乡谱写的动人歌曲,优美动听的旋律表达了游子陈越对故乡的情愫,更表达了对流经白龙桥的白沙溪水的眷恋。

  白沙溪的水是柔柔的、细细的、淡淡的、静静的,间或有行行白鹭穿行其间,正如那如痴如醉的诗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如是烟。”情也悠悠,水也悠悠,夜幕降临,站在古廊桥上,抬头望去,天上满眼繁星;低头沉思,星星又似落入了水中,镜花水月,如梦似幻。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