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文化教育

要像男人一样去战斗,与时间赛着跑

2014-06-25 09:29:46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一马平川

  父亲的生活札记42

  没有人可以做你的拐杖,你必须学会独自去闯荡(五)

  我平日从不看足球,原因有二:一是自己从不踢球,二是国足也太烂了点。但每届世界杯足球赛,却拗不过诱惑,常常是三更午夜眼常青。我不是球迷,认不得球星,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但喜欢那种草上飞的感觉,每次领略那足尖上的风光,无论是点杀,还是秒杀,总会让人忍不住要直喊“要像男人一样去战斗”。

  “不就是一个皮球吗?”儿子对我的痴迷有些不屑。我的回答有些文不对题:“是男人,就该像男人的样子。”

  可世上并不都是这样的男子。有一种男子,始终以妈为中心,缺少主见,没有自信,它的名字叫“妈宝男”。

  有一阵子,网络上关于妈宝男的讨论很癫狂,帖子像西藏唐古拉山口的狂风暴雪,那劲头一度盖过长盛不衰的“剩女”话题。帖子纷纷扬扬,有批判的,有鄙视的,有帮助鸣冤叫屈的,但就是很少有叫好的。前些天随便翻看相关帖子,发现其中一个有点夸张的罪名状,说有人20多岁了还天天跟母亲睡一块。可见,“妈宝男”比“剩斗士”更让人诟病。

  鄙夷“妈宝男”,说明我们的社会对男人有着更高的期望。可“妈宝男”似乎并不争气,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妈宝男”这样的种子尤其喜欢在中国这片土地里生长。首先是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如今很少有兄弟姐妹的独生一代,在家庭中更容易被父母有意无意地惯着宠着哄着,由此人类特有的惰性基因在孩子身上被拨到了开启模式。再看看人生中必须要经历的学校教育,似乎也有“助纣为虐”之嫌,其他不说,单单学校教师群体中男老师占比数量,在初中和高中老师当中,还算差强人意,但在小学里就有点惨不忍睹,再到幼儿园,男老师几成了国宝熊猫。这跟我的经历中从小有两个兄长一起成长,从小学到大学一路来都以男老师为班主任的幸运相比,真是有着天壤之别,要在眼下,恐怕可以赶紧去试试手气,闹不准还能在足球世界杯期间摸个什么大奖回来。所以,这些都是现在的家长,也包括我,不能不去面对的教育新课题。

  令人吊诡的是,计划生育这个国策执行多年以后,生育上的性别歧视倒已逐步淡化,生男生女也不再是困扰百姓传宗接代的头等问题了,但另一个问题也伴随“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的生育期待接踵而至,生女,怕被社会伤害,或者将来养成“剩斗士”;生男,怕以后宠成“妈宝男”。

  碰到过不少“妈宝男”,其中有一个印象特别深刻,人虽有点固执,但也踏实本分,读书也不错,确切地说死读书还可以,要他有点创意来点创新,打死他,他也干不了。他的性格温文尔雅,但有一点最让人受不了,常常便会抬出“我妈”两字,做事没有主见,给人的感觉是精神没有断奶。有时候他也坦率承认“我曾经也很叛逆,但还是很听母亲话的人”。后来,我好奇地去考察了他的家庭,发现其母亲虽任劳任怨,但很精明能干也很强势,对儿子从小开始就管得细,严丝合缝,喜欢一切包办,大包大揽。像这样的家庭中养出个贪婪而懦弱的“妈宝男”,一点儿都不用奇怪。

  有的人在哪儿到哪儿都把自己当配角,喜欢做观众,他们的人生客场无数,却很少有自己的主场。“妈宝男”就是这样的,他们不是没有个性,而是把性格当成木偶被父母在幕后提线操弄;他们不是没有主见,而是将主张输给了长期形成的习惯性依赖。

  无疑,“妈宝男”在妈妈眼里是个宝,在大众眼里却是活宝,是个缺少独立精神的男人。就个体来说,当“妈宝男”是可悲的,他们的幸福是短暂的,眼前的,他们的人生按部就班,很难荡气回肠,如果有朝一日自我厌倦自我修正,也很难彻底逃出父母的树荫;从一个国家来看,如果“妈宝男”或者说类“妈宝男”现象遍地开花,那么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不知怎的,近来每每看球赛,忍不住会想到孩子的教育。曾有报道揭秘,说绝大多数著名球星背后都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辛酸,他们从很小开始就摸爬滚打,历经磨练。由此而论,独立,而且尽早独立,这是一个孩子将来是否能有所担待的前提。深圳卫视有一档栏目叫《饭没了秀》字开播以来收视率之所以居高不下,就是因为满足了这个独生子女时代里父母对孩子早点独立的纠结和期待。化用民国才女张爱玲的话来表达家长的内心想法,就是“独立要早,如果来得太晚的话,就不那么痛快了”。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三十而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到了30岁就应该成家立业,变得成熟可靠,能够负起各种责任。不管古今意义有什么不同,但从人的生命活力上说,三十岁的确是人生的壮年,人生的前三十年,是人生最重要的光阴,寸比黄金,是观察一个人日后是否有所作为和成就的关键窗口。如果以十年为一个阶段,可以分成三个发展段落,第一个十年是塑造性格的黄金十年,第二个十年以中学为主,是打底知识的重要十年,第三个十年以大学为起点,则是构筑思想能力和有所成就的十年。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在这三个十年中,头一个十年便是独立教育的最重要时期,正如民间流传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样,孩子这个懵懵懂懂的十年将影响他的一生。做父母无可推卸的首要的社会责任,就是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独立的品格,以便让他在以后可以好好闯荡人生。按照天才数学家霍金的说法,人生的意义在于理解宇宙以及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一直觉得,人要理解自身存在,以至探索大千世界,需要一个人从小开始就学会独立,不要与社会过于脱节,不要关在象牙塔里保护得太好。我们要做的就是,早一天放手,让孩子们早一天懂得人生,发现世界,理解价值。

  记得《红灯记》里有一句戏词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生活所迫,我从很小开始就自觉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分担家务,参与农活,样样都会。

  如今的生活条件和教育环境已今非昔比,诸如“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样一些明显盖有穷时代烙印的标语,几乎销声匿迹,现在的情况是“再苦也苦不到孩子”、“再穷也可以免费义务教育”。眼下的孩子,根本不需要像他们的父辈或祖辈那样从小就较早地感受到生活的清苦,也不用被逼着去学会独立。

  时代在变,我们岂能刻舟求剑。如果说,在落后年代,我们的父母对我们更多是那种听天由命式的“无为而教”,那么改革开放这些年,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比任何时代都重视,有时间有条件去“主动而为”。但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我们对一个孩子个体的认识还有些自私和狭隘的成分,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私有财产一样的拥有上,只看重孩子的家庭属性,而没有充分认识到一个孩子更应是一个社会的产物。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社会化程度很低,还是脱不了“先修身养性齐家,后治国平天下”那套老传统,即以家为本。而在一些教育先进的国家,则早已流行“以社为本”,让孩子尽早地进入社会,接触社会,从小在社会中经受考验和磨练。

  这一点上,我们与国外的先进理念是有差距的。一些国家的社会现实和价值观念,就是早早要求孩子出去打工,而这些孩子的家庭大多很富裕。同样,也会早早要求孩子出去做公益,而这些家庭中可能还很一般。

  由此而言,在我们这样的国家,教育家长比教育孩子更紧迫,而爸爸是首当其冲。以前听一些教育专家说,爸爸带的多的孩子,智力会更高,能力会更强,我总是抱持怀疑的态度。“妈宝男”形成机理中男性教育缺位的事实,改变了我的思想认识,可喜的是身边更多的人都已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或许这也是电影《爸爸去哪儿》突然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这样一想,有关爸爸题材的新电影《爸爸回来了》又要大赚票房了哦。

  前苏联有位作家曾说:“战争让女人走开!”我想,这不是歧视女人,而只是赞美男人的血性精神和血气方刚。所以,有句口号也顺理成章,就是要像男人一样去战斗。我相信,一个男人身上的力量、胆魄、勇敢、责任更容易感染到孩子,而力量、胆魄、勇敢和责任是一个人是否有活力有战斗力有创新力的源头活水。早年一个朋友每次去踢球,都带着5岁的孩子去球场,父亲场上酣畅淋漓,孩子场边手舞足蹈,跟着跑来跑去。我说,不怕球把孩子伤着了,他笑笑,真撞去那也说明孩子有球缘!不知道,那个朋友现在有没有把孩子培养成球员,但无论如何,父亲足球场上的生猛,一定会熏陶了一个孩子的成长。

  人生不就如球场上的一场拼抢吗?每个人始终在与自己的惰性赛跑,与有限的生命赛跑。虽然我们做父母的,在养育孩子的探索过程中犯错在所难免,但绝不能像那些“妈宝男”母亲一样,自以为是地把孩子放在了她自己提前规划好的轨道上,这好比现在的火车需要高速铁轨,而你还是使用原来那些老旧低速的铁轨,最好的高速列车都只能望而兴叹。而一个人一旦在人生的起始阶段就站错了赛道,而且不知及早修正,那么往后的岁月会像王八拉车,跑起来不带劲,也无法痛快。

  人生苦短,拥有的岁月并不漫长,做什么就恨太晚!每个人的不同年龄段里有各自的使命要去完成,人生的第一个十年里,要逼着自己学会独立;在第二个十年,要逼着自己实现独立;在第三个十年,要为自己的独立坚持到底。须知,如果你不独立,或者独立得迟了,身后可能会有许多坏人,等着看你的笑话,把你当爆料,还有一些无关的闲人或者有贱心的好人,会拿你的事儿当话题来说八卦!

  时间会偷跑,独立要趁早,每个父母有时候我们要对自己深爱的人残忍一点,甚至将对他们的爱和责任暂时予以搁置,不要纵容孩子的忧伤,不要娇惯孩子的惰性,不能一味迎合孩子,即便要宠也要宠得有底线,爱也要爱的有方向。

责任编辑:郑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