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理论

让文化礼堂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2014-07-22 09:05:39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 沈增鸣

  自2013年我村开展两堂五廊建设工作(即村史廊、励志廊、民风廊、成就廊、文化艺术廊、文化礼堂、善美讲堂)以来,本人作为村里的文化干部,有幸参与了筹建的全过程,见证了村里精神文化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回顾两堂五廊建设过程以及如何最大范围内的利用这一“精神家园”,更好的服务村民。个中的艰辛付出、奉献与欢乐感触颇深,以下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是两堂五廊建设离不开村两委的大力支持和坚定决心,特别是精神文化设施建设,投入的经费庞大而收益几乎为零的情况下,如何统一思想,如何筹措资金,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引领村民举行积极向上、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经过近二年来农村文化礼堂的使用,对于它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重要性和迫切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众所周知,农村文化工作一直以来都是较为薄弱的,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农村更是如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与强烈,在广大的农村,随处可见自发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可亦有相当一部分人热衷于建造庙宇寺院,把空虚的心灵寄托在虚无飘渺中。如何引导村民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必须高度重视,刻不容缓。我们村的文化礼堂于2012年9月就已竣工建成,面积达393平方米,修建了2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新建了46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并一堂四室(善美讲堂、诗词楹联创作室、书画创作室、民俗文化展示室、农家书屋及春泥计划工作室),并邀请婺城区诗词楹联学会的同志为我村的两堂五廊量身定制,撰写楹联,镌刻在每一廊的石柱上,并与婺城区诗联学会结成了对子,在两堂五廊的基础上增加诗词楹联廊。每年最少出三期诗刊,展示讴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景象,让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在农村又多了一个展示的平台。目前我村已有二人加入参与诗联学会。学会专门成立了乾西小组,每月都有一至二次小组活动,在我村诗词楹联创作室开展。为建设两堂六廊,我村投入了二百五十余万资金。综上所述,文化设施的建设与投入、领导的决心、重视和魄力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其次是要抓好各支文化队伍的建设,抓好队伍建设就必须要有一批肯吃苦、讲奉献、热心农村文化工作的骨干人才,文艺积极分子,经常开展文艺活动,通过各种渠道,创作文艺作品,来讴歌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让普通老百姓也能上光荣榜。用老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大张旗鼓地弘扬正能量,以此来推动和提高全体村民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素质。自文化礼堂建成以来,我村成功地举办了婺城区第一、第二届民俗文化艺术节;第五届“草根奖”颁奖晚会;北溪陈氏宗谱接谱仪式;乾西乡百姓才艺大比拼活动;举办了湖头村首届“成人礼”活动;每年的重阳节在老年活动中心举办敬老礼等活动,大大地丰富了广大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今年六月份村里又举办了一期摄影图片展,展出了村里业余摄影爱好者陈建的作品,村里的农民书法家成永松、农民画家黄美仙都不定期的在书画创作室开展现场创作活动。虽然在文化礼堂队伍建设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面临的现状也是非常严峻的,特别是书画、摄影、诗词楹联创作队伍,目前只是小众文化,如何进行推广扩大队伍建设,还有待我们基层文化工作者去探索、追寻。而更让人焦虑的是农家书屋的情况,我们村新建的书屋,尽管藏书量颇大,涉及种类繁多,每天都开放,可还是门可罗雀、问津之人寥寥无几。笔者也曾了解了一下,其它地方亦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政府投入如此之大,却做了无用之功。如何引导村民,特别是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任重道远,值得深思。

  三是提高自身的管理,指导能力。作为文化礼堂的管理员,要把文化礼堂打造成农民群众真正的“精神家园”,打造成一个用于广大村民进行精神思想文化、科学知识文化、法制道德文化、传统民俗礼仪文化等各种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必须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技能。其次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甘于奉献的精神。就笔者而言,回村担任文化员的经济待遇,只有在外打工的三分之一左右,可就此待遇,据笔者了解在全区、全市乃至全省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员里亦算是佼佼者了。再次还必须要尽可能多地掌握文化艺术创作的技能,有能力、有实力才有说服力和凝聚力。所以自己不但积极参加各类文艺表演活动,还要用自己掌握的文化技能服务广大村民。

  四是保持文化礼堂的长效机制。文化礼堂建设自去年起已在我省范围内广泛地开展了起来,可是如何能确保长期的最大程度地利用文化礼堂这一特定的文化设施,保持长效机制非常重要,笔者曾参加省、市文化礼堂管理员培训,亦曾探讨过这一问题。作为省级文化礼堂示范点的我村,对此有较为深入的思考,我村的文化礼堂建设结合“五水共治”,村中西湖治理、沿湖修建了文化休闲景观带,将五廊建立在西湖周边,使广大村民在娱乐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先进模范事迹,寓教于乐。我们的文化礼堂三百六十天都开放,每晚都有多支文体活动队伍参与,在目前各地普遍利用文化礼堂功能的基础上,我们正在考虑、宣传引导村民移风易俗地办理婚丧喜事,逐步形成一种新的习俗,亦可联系临近各乡镇婺剧票友前来文化礼堂联欢等等。总之如何保持农村文化礼堂的长效机制,更为广泛的利用文化礼堂设施,是我们基层农村文化工作者要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需要我们去挖掘、去组织、去实施。(作者系乾西乡湖头村文化礼堂管理员)

责任编辑:吴晗晓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