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公布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浙江有3处,位于金华酒坊巷18号的台湾义勇队纪念馆是80处遗址名录中唯一涉台抗日遗址。同时,民政部发出公告,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9月3日,正是抗战胜利69周年纪念日,记者来到台湾义勇队纪念馆,追忆那曾经战火纷飞的抗战时代。
曾经 这里是台湾义勇队的据点
说起台湾义勇队纪念馆,不得不说起一位先烈——李友邦将军。
李友邦1906年出生于台北芦洲乡李氏望族之家。1918年进入台北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参加入蒋渭水等抗日先驱所领导的台湾文化协会,积极参加反日活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李友邦积极奔走于浙闽两省之间,组织散居在大陆的台胞参加抗日。
正是在他的努力下,1939年2月22日,由台湾人民组成,直接参加祖国抗战的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支抗战队伍——台湾义勇队在金华正式成立,李友邦时任队长。
当时,这支队伍正是以酒坊巷18号为据点,积极组织抗战活动,并成立台湾少年团,以“保护祖国,解放台湾”为宗旨,抗日斗争足迹遍及浙赣闽皖及广西、重庆等地,影响远及东南亚。义勇队一方面宣传教育,为抗日救国呐喊,一方面制作简单的军火原料及战场急需的药品。
台湾义勇队中医疗人员比较多,因此李友邦一直把医疗作为义勇队的主要工作之一。最初义勇队在金华城内设立医疗所,义务医治伤病军民。不久又于金华乡下设立医疗队和巡回医疗队,方便广大农村病人就地治病。为了扩大规模和设备,1940年7月间,又专门派员到闽北崇安(今武夷山)一带招募台籍医生和购买新式医疗仪器,并先后将金华医疗所扩充为3个“台湾医院”,分设在金华、衢州、兰溪。此外,他们经常派医生到各地各单位义务行医或从事卫生工作,既当医生,又做对敌政治工作,很受前线官兵和当地群众的赞扬。“台湾医生”以其精湛的医生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在当时被传为美谈。因此,酒坊巷的门口,时常停着整排整排的人力三轮车,负责接送病人,其受欢迎程度一时无两。
台湾义勇队从1939年到1942年,一直驻扎在金华进行抗日活动,也就在这三年,李友邦与祖籍杭州富阳的夫人严秀峰相遇,并在金华完婚,生儿育女。1942年5月,浙赣战役爆发,金华沦陷。台湾义勇队奉令南撤,于10月抵达福建龙岗,当时,义勇队的队伍已由最初的20多人发展壮大到了400多人。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后,义勇队分批从厦门回到台湾。1946年2月,“台湾义勇队”遭台湾当局解散。
如今 这里是联系台胞的纽带
2006年4月,为了纪念这支英雄的队伍,永远铭记他们在抗战中作出的贡献和牺牲,发扬两岸同仇敌忾,团结御辱的抗战精神,金华人民政府于原地上建立“台湾义勇队纪念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该馆在修建中尽量保持原来的风貌。
纪念馆建筑面积共150余平方米,分2个展厅,展出老照片60余张,书画类、文件类、徽章及军用品、队员生活用品和墓碑及铜像等文物近百件,再现了当年台湾义勇队、台湾少年团的战斗与生活。而这些文物,都是通过金华市原台办主任金振林向当年的老团员、老队员处收集而来的。
“台湾义勇队纪念馆的作用不仅是忆苦思甜,更是为了紧密联系台湾同胞,促进和平发展。”在纪念馆工作了近6年的解说员蒋慧兰告诉记者,这些年,她接待过的台湾同胞就不下数千名。8月30日,她还遇上了一个特别的来访者。“那位访客名叫金绍逊,台湾人,来金华旅游时偶然在地图上看到我们这个馆,就专程赶过来参观。”几年前,为了纪念李友邦将军的事迹,纪念馆特意为他打造了一尊铜像,听完蒋慧兰解说的金绍逊,深深地对着李友邦的铜像鞠了一个躬,并在册子上写下“台湾同胞不可忘记先人”的留言,令蒋慧兰尤其印象深刻。
不忘历史的除了台湾同胞,还有曾与李友邦一起共事的大陆战友——台湾少年团主任指导员黄中一。蒋慧兰说,如今,这位九十多岁高龄的上海老人,在每年的清明前后,依旧会坐着轮椅来纪念馆看一看,缅怀曾经的烽火岁月。而老人每次都会唱着《台湾义勇队队歌》:“我们是抗日的义勇军,是台湾民族解放的先锋队,要把日寇驱出祖国,要把他在台湾的镣锁打碎,为正义抗战保卫祖国……”歌声悠悠,仿佛又将他拉回了曾经的峥嵘岁月。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