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沙畈乡高儒村灰树花种植基地内,十多名工人们正忙于将接种好的近20万支菌棒入棚栗蘑培养。连栋大棚内,菌棒码放得整齐有致。从庆元县黄田镇前来沙畈投资灰树花产业的叶少伟抹了抹脸上的汗珠,眼里憧憬着丰收的希望。
“都说庆元黄田最适宜栽培灰树花,但从前一茬的出菇情况来看,沙畈的区域小气候、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这些对灰树花生长严苛的条件甚至比庆元还要好。”眼下,投入400万元巨资的叶少伟将准备扩大投资,形成年产100万袋菌菇的规模,将高儒打造成为浙江乃至华东地区最大的灰树花种植基地。
青山绿水造就了沙畈优越的自然禀赋,良好的生态成了沙畈的一张金名片。去年,沙畈打响了婺城“五水共治”的第一枪,不到两个月时间,共关停89家养殖场,21家锯板厂、4家采沙场。经过这场洗礼,这里的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了,绿色发展的氛围也更浓厚了。
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今年4月,罗店镇业主吴敏晶筹集130多万元资金,在辽头村流转土地30多亩,成立了金华市森谷家庭农场,规模化开发黑木耳。就在前不久,首批20万袋菌棒已全部下田培育发菇,预计春节前首批黑木耳将上市供应。“沙畈昼夜温差大,生态条件好,这对培育高品质的黑木耳十分有利。”吴敏晶说,除此之外,良好的服务也是吸引她到沙畈投资创业的因素,乡干部不仅给其提供证照办理的便利,还多次到村帮助协调土地流转,使项目顺利落户,这令她很是感动。
与吴敏晶一样,来自杭州的客商郑泽杰感同身受。“沙畈山好水好,政府的服务真诚务实,让我吃下了定心丸。”这位在上海宝山区开办“上海邦德学院”的投资者,尽管初涉农业,但还是被沙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潜力所折服,豪掷1000万元巨资,成立了浙江石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石宫村和黄坛村流转土地1300多亩,打造猕猴桃产业基地。
有了好生态,才能开发出绿色健康的产品。在六苟村,由正方米业投资兴建的百亩“原生态稻米产业园”内,稻穗沉甸,稻浪翻滚,一派丰收的景象。“尽管售价比市面普通米贵10多倍,还未收割,但这些稻米已经销售一空了。”基地负责人老祝指着绿油油的稻田,高兴地说道。
外来农业投资大户“攻城略地”,本土的有志之士也蓄力“抢占制高点”,各路客商轮番登场,合力吹响进军沙畈绿色产业的号角。沙畈有着4万亩竹海,看着这一资源躺在大山中沉睡,梧桐村人华建军觉得甚是可惜。商机敏锐的他成立了金华绿色天下公司,经过数年开发,终于掌握了“竹筒酒”酿造的核心技术。凭借独特的卖点和原生态的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一举打入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市场。与此同时,他依托2500亩竹林,推出了毛竹认养增值计划,不仅创新了盈利模式,还为村民带来了收益。
凭借着国内数一数二的沙畈好水,水碓基村的周旺兴投资140多万元建起了野生石蛙养殖基地。这段时间,来自上海,北京的客商电话纷至沓来,今年养殖的4000多尾野生石蛙提前销售一空,并卖出了好价钱,让他享受到了开发绿色产业带来的红利。银坑村的郭品崇,将红豆杉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接下来还将推出红豆杉茶,红豆杉盆景等产品,延长产业链。
沙畈乡相关负责人说,沙畈有25万亩山林,有大量的原生态绿色资源可供开发利用,诸如红豆杉、茶叶、箬叶、葛粉、木霉、野生药材等,预计总价值达3亿元。希望有志之士前来观光考察、洽谈合作,深度开发沙畈的绿色产业,实现互利共赢。据统计,在沙畈乡牵头下,目前已引进省内各类农业投资主体10余家,正在洽谈并达成初步意向2家,涉及投资额近3000万元;预计年产值达5000余万元,惠及该乡1000多农户,有力助推了被关停养殖户转产转业。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