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留下的“二七”记忆

2015-03-16 09:13:1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汪胜 宋佳骐

  消逝的“铁路文化”

  行走于二七路,沧桑的二七路上,已被岁月留下深深的印迹。道路的两边,没有像繁华都市那样的墙,带着浓浓的装饰,或喷漆,或贴上瓷砖,或是粉刷白灰。

  这里的景象,与高楼大厦、灯红酒绿截然不同,就像走到纯正的山区农村,有的尽是物之本色。白墙、土墙、红瓦、黑瓦,有些瓦上还有些斑斑青苔,似乎在向天空诉说什么,尽显淳朴。“二七”满面皱纹,沧桑如同这里的人。“老铁路”们一辈子生活于此,他们的记忆里,有着对“二七”说不尽的情感。

  “王师母,侬好。”

  “李师母,今朝买啥菜吃吃?”

  “黄师母,帮我晒日头的被子照看下。”

  ……

  师母,是铁路文化最鲜明的代表,也是老铁路家属间最亲密的称呼。

  今年82岁的杨秋林和76岁的忻明良是一对老邻居,两位老人都是“老铁路”,一辈子生活于此。对于这片土地,两位老人都有无限深情,对铁路新村的历史,两位老人也都十分清晰。

  据两位老人回忆,这片坡地在解放前是个坟场,半人高的杂草密密麻麻,解放后又曾作为镇压反革命的刑场。日军轰炸金华时,敌机的炮弹把棺材板都炸翻出来。

  1958年之前,铁路新村并没有建立。当时,金华老火车站只有3股道,股道附近有座水塔,专门用来给火车供水。周边的大片区域则是用来堆煤球的空地,从现在的花鸟市场到二七路,当时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水塘,还有一片区域被无数座无名坟墓占据,两位老人告诉记者,附近唯一的房子只有大殿岗的三四间平房,是用水泥、砖头砌成,三十几个平方米,专门给军代表居住。而铁路工人,则集中居住在老汽车南站对面的家属楼。

  上世纪五十年代,正是蒸汽火车轰鸣的鼎盛时期,作为当时的区段站,火车每每经过金华都要在此停车加水加煤,第二天再出发,为了照顾铁路司机的休息,铁路局在中山路的老汽车南站对面租下了一栋私人房子,将那里作为铁路司机的公寓。后来,考虑到工务段线路长,会议多,各基层工作人员经常要到金华来调工具、拿资料,为了节省住旅馆的开支,这栋公寓被改为工务段招待所,铁路司机公寓则搬迁到现二七社区西门处。

  1958年,隶属于京沪杭甬铁路管理局的金华站正式更名为金华中心站,一跃成为浙西南地区物流、人流的主要中转站,随着业务量逐年攀升,越来越多来自五湖四海的铁路工人涌入金华,因此,工务段招待所也被改为家属楼,给铁路工人和其家属居住。

  两位老人说,当时,每户人家的面积都很拮据,一扇窗、一张床,不足8平方米的房子,这就是一户人家了。但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这已经是上天最好的馈赠,“自己花了几块钱用木板钉了一张床,房子的电是公家的,但没通水,需要我们自己拿水桶去车站前面的水塘挑,那个水塘水很深,因为挑水,都淹死过好几个人。”两位老人说。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不仅喝水成了问题,烧饭也是个老大难问题。“那时还没有蜂窝煤,我们烧煤炉用的都是二煤。”杨秋林解释,“二煤”就是火车用完丢掉不要的煤球,这些“二煤”在穷人眼中就是宝贝,经常能看到铁轨旁边有不少人在捡“二煤”,因为捡“二煤”,躲闪不及被火车压死或者压伤的人也不在少数。

  “二煤捡回来后,我们十几户人家一起租一间空房子,把煤炉拎到楼下的空房子做饭,那场面,挤得是屁股都转不开,但现在回忆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忻明良笑着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铁路新村迅速发展,后改名为二七新村。

  1963年,金华中心站扩建,由原来的3股道改为6股道,站前的水塘被填平了一部分。这期间,老汽车南站也迎来了改建,加上家属楼的业主要收回房屋的使用权,铁路工人的安置问题迫在眉睫。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金华铁路局的机务段、电务段、工务段、给水段、供电段、车站、铁路医院等几个基层单位通力合作,计划在老火车站附近建设属于自己的职工楼。

  “当时造房子,没规定也没规划,谁先看中哪块地就先造,按照每个单位有多少人,就拨多少钱造多少套房。一间平房28——38平方米左右,造好了就搬,逐步迁了过来。”两位老人回忆。

  在金华铁路新村发展的同时,全国的铁路新村都在这一时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铁路新村也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被全国统一命名。直到“文革”后期,为纪念1923年2月7日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金华铁路新村才有了自己独有的名字——二七新村。

  就这样,一晃60多年过去了,当年一起搬来的“老铁路”还有很多留在这里,他们的老伴也已经从当年的小姑娘变成今天的“师母”。

  阳光好的午后,两幢屋中间的院里就会晾满被子、衣服。师母们凑一凑、喊一喊,三五成群地收拾出藤椅小桌,晒太阳、“争上游”、“走红五”,邻亲友睦。

  “都住了60来年,一起搬来,都没想过会住开。现在房子要拆了,也陪它到最后。”快90岁的丁月梅吆喝了隔壁金师母下楼打开水,挽着老姐妹的手有些黯然。“合张影吧,留个念想。”老人说,和老邻居们分开后,再不晓得去哪里喊这些“师母”。

  老铁路的“温情记忆”

  和谐邻里情,幸福暖心房。几十年的变迁,二七新村这个美丽的地方,已经扬帆起航,进行旧城改造。它将迎着时代的发展,依靠群众,造福群众。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情是平淡生活里的互相问候,是逢年过节的礼尚往来,是谁有困难的帮助扶持,是凝结在岁月过后的斑驳记忆。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情谊深厚诚挚。几十年里,邻居们如走马灯似的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大家的情谊依然浓厚,新进的居民很快能融入集体,大家生活在一起,左邻右舍演绎的是金子般弥足珍贵的邻里情。

  杨秋林和忻明良的家就在一起,这几幢楼房,每户人家的户型基本都是一样的,大约都只有50多平米。

  慢慢行走在老房附近,展现在眼前的便是一堵深刻的墙,墙上满是爬山虎,翠绿的植物点缀沧桑的老墙,给人们增添了几分色彩。

  院落里,种植着几株树木。杨秋林老人告诉记者,这是第一代二七人从天南地北迁来这里时亲手种下的小树苗,为这一方处女地增添一叶新绿,而后成家立业。如今,门前的大树和他们的孩子一起成长,树木枝繁叶茂,家中儿孙满堂。几十年前,他们的子女便是伴着小树苗,快乐地生活、成长。

  工电巷110号,金站台13-35。这间自建的二层小楼里,昏暗阴冷,阳光最好的时候也晒不暖。门前两株种了10年的铁树,是眼前最美的景。

  游金刚老两口、40岁还未结婚的儿子、5只见着生人也不叫的狗,是这户人家的所有成员。这座房子,见证了一家人所有的故事。“破是破了点,但我们还是不舍得离开,住了一辈子,就想守着它到死。”68岁的游金刚推着轮椅上的老伴张爱芳到门外晒太阳。

  62年前,游金刚在铁路工作的父母分得半间小房子,一家人挤在屋子里也很暖和,“那个年代,领导才能分得一套,职工两家挤”,放学后兄弟俩结伴去铁轨旁捡“二煤”(火车用完丢掉不要的煤球);

  41年前,老游就在家门口的工地上认识了来城里打工的农村少女张爱芳;第二年,一家人在门前盖起了这间两层高的小房子,两人喜结连理并生下儿子;

  8年前,张爱芳糖尿病恶化,眼睛看不见了,肾也坏了,老游只能到外面拾荒补贴家用,每天也不忘陪进陪出照顾着。

  老游话不多,撒了一把干粮喂5只狗,它们就像听话的孩子围在主人身边,他只说自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要担起责任顾好每一个。“人、狗、铁树,是我们的全部,就算搬走也要带着。”

  这就是一个佝偻着背的拾荒男人如铁树般的爱情,没有花的艳丽,却坚贞如初、常情始终。

  行走在二七新村,给你留下的深刻记忆,还有几经岁月沧桑的老墙,墙外的二七路,行人来来往往,也许是想到有人会累,墙外都有一排石凳。居住于此的“老铁路”们时常欢聚一起,聊家常,话幸福。随着时代的变迁,墙也许被人遗忘了,人们更关注的是它以外的东西,但它依然忠实地屹立在那里。更让人惊奇的是,你也许会看不出这墙涂了什么粉料,百年的历史没让它剥落一点点灰,摸上去还是那么光亮。只是下雨多了,总有些渗水,在墙外形成了一道道水痕。然而,也正因为此,我们可以想象这墙的意志和毅力,也代表着二七新村“老铁路”们的精神品质。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墙,就这样屹立在那里。10年,20年,50年,100年……也许有一天,它会轰然倒塌,但它所经历的一切,就像世界上伟大的悲剧在涅槃中诞生,见证着人世间的荣辱兴亡。

  采访中,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们告诉记者,记忆里,印象最深的还是邻里之间的团结和睦。老居民区,房屋大多老化,地下管网老旧,房屋结构不尽如人意,楼上漏水、化粪池溢出等问题常常会出现。有时候,因为漏水,楼上楼下住户不仅没有因此闹得不可开交,更多时候,楼下住户拿着拖把、扫帚,第一时间赶到楼上,擦地板,抬桌子,扫客厅,移书柜……一派繁忙的情景。待大家直起腰,邻里们乐呵呵地没有了漏水这回事。当柔和的夕阳透过窗户洒在大家脸上,大家坐在餐桌上,浓厚的邻里之情溢于言表。

  与二七新村一起发展起来的知名女性邵阿秋是工务段职工汤炳潮的爱人。当时,铁路职工大都忙于工作,家里的大小事务就全靠后方的女人操持,其中,邵阿秋当属佼佼者。1955年和1958年,邵阿秋代表铁路五好家庭、三八红旗手先后两次到北京开会,曾被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接见过,并与周恩来夫人邓颖超亲密合影。

  之后,随着铁路新村的迅速发展,铁路职工家属成立了家属委员会、铁路村幼儿园,由邵阿秋任第一任主任和园长。当时,在邵阿秋的带领下,家委会还被评为“全国先进家属委员会”,因为这里的卫生、治安、防火等都做得非常好。像卫生检查,邵阿秋都是戴白手套摸的,要求一尘不染,她还自己做了一个圆形的标志,哪家清爽、哪家不清爽,都会评分;晚上,妇女家属们会4个人一组,组成巡逻队四处巡查,提醒每家每户注意防火;生活中,谁家有产妇了,邵阿秋都会跟邻里打好招呼,轮流烧饭给她送去。因为邵阿秋的长期坚持,整个铁路新村互帮互助的氛围都很浓郁,邵阿秋在大伙心中的威信也特别高,只要她一发话,大家都一呼百应。

  互帮互助的真情是二七邻里情里最温暖也是最温馨的。同一个居民区里,谁家因为生病而生活陷入困难,谁家因为意外事故而需要扶一把……每当这时候,老铁路们首先做的就是围坐在一起,研究如何帮助需要帮助的居民,大家捐款、捐物,不仅上门慰问,而且悉心照顾,让困难的居民度过难关。

  在二七新村这片温暖的地方,大家感受到的是和谐、友善。邻居情给每一个居民送去爱心,这份爱心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指引人们前进;邻居情也让大家彼此拥有友谊,这份友谊犹如汨汨而过的清泉,甘甜隽永润泽大家的心田;邻居情给予大家温暖,这份温暖仿佛是一缕缕冬日明媚阳光,抚慰着人们的心房;邻居情也让人们充满希望,这份希望仿佛是沙漠里的一片绿洲,让黄沙漫天的困顿旅途豁然开朗,迎来惬意。

  与二七新村的最后合影

  早在1月份,杨秋林和忻明良就购买了新房。年前,两家子商量,要在二七新村过最后一个春节。“生活了一辈子,现在要离开了,心里舍不得啊!”说起二七新村,两位老人心里都是满满的不舍。

  老杨所住的房子,共57个平方米,他和老伴两个人居住,居住环境虽然不好,但是都是老邻居、老朋友,大家生活在一起,开开心心,每天都有说不出的乐趣。老邻居今天买了好菜,一起分享,老朋友的孩子结婚了,大家一起庆祝。几十年来,大家和和美美,生活就像一家人一样。

  2014年,对两位老人来说,都是特别的一年,因为这一年,二七区块启动了旧城改造,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作为一项民生工程,老杨和老忻一开始就表示支持、配合。“这么大的工程,政府改造的目的,就是让金华城市建设得更美好,这时候,我们不能犯糊涂,我们还要做身边老伙计们的工作。”就这样,两位老人平时就多了一份差事,为了让大家共同支持旧城改造,他们不仅带头进行评估、签约,而且带动身边的老邻居、老朋友主动签约。

  在两位老人的带动下,区块内的居民纷纷签约了。在领完补偿款后,老人们商议,要在二七新村,过完最后一个春节,邻里一起客串过新年。

  除夕夜当天,老杨和老忻两家子下午2点就开始忙开了,洗菜、择菜、烧菜……院落里、楼道上、厨房里,飘散着阵阵菜香。

  老杨和老忻的房子,都是铁路的房改房,住了30多年,两位老人也见证了二七新村从繁华到落寞的全过程。

  当热腾的饭菜端上饭桌,年夜饭开始了,以往,“老铁路”们都会吃完年夜饭然后聚集一起。今年不同,大家都要“友情客串”,“你要请我,我要请你……”这个年夜饭,比过去的任何一年都要吃的长。

  “明年大家就不在一起吃年夜饭了,我们大家都互相客串一下。一辈子的老邻居,现在要分散了。”

  二七新村曾是金华最繁华的地段,是很多外地人坐火车来到金华的第一站,但再辉煌的过去也逃不住时光的消磨。这段时间,二七新村也散布着离别的不舍。

  杨秋林的房子是57平米,总赔偿款是71万元,新买的房子比原先的大,也比原先的新,环境也好,总房款是50多万元,一次性付清还结余了十多万元。老杨一边说着,一边拉起记者的手,“党的政策好,对于这次拆迁,我们打心里满意。”

  忻明良的房子是52平方米,按照房屋补偿的相关规定,他的房子总共可以赔偿60多万。“这个价格我很满意了!”忻明良说,他和老伴还就近买了新的二手房,共67个平方米,还带有9个平米的附房。比原先的房子大很多,用补偿款付完新房全款还剩4000多块钱。说到此,老人脸上溢满笑容:“感谢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当然,除了不舍,更多的是对新生活的期盼。

  说起新一年的新愿望,忻明良笑着说,“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改善了居住环境。我要为二七区块旧城改造点赞,我也希望,金华的城市建设越来越美!”

  “73岁还能住上属于自己的新房,想都想不到啊。以后我们一家人生活更方便了。”除夕夜,徐杰一家9口人围坐在新房餐厅的大圆桌前吃年夜饭,很是开心,老人说自己现在的幸福指数是100%。

  徐杰原来的老楼房只有60平方米,房屋破旧,过道狭窄,终日晒不到太阳,卫生间也在房间外头。

  新小区带电梯,上下楼可方便多了,新房子面积比老房子大了将近一倍,通透、明亮,而且客厅和餐厅很大,连83岁老岳母的房间都准备好了。

  “我们家大儿子的房子跟我们只有200米路,小儿子的公司也就在楼下,小孙女的幼儿园也很近,一大家子以后都住在一起了。”徐杰的老伴刘月英说。

  侄儿住在兰溪诸葛乡下,老徐打通了手机:“志松,叔叔住新房了,正月里带孩子来金华玩啊。”房子大了,招待亲戚也更方便了。

  新家是搬了,但老邻居的情谊并没有散,徐杰早就给老邻居们一一打过电话,告诉他们自己新家的地址,还约定要一起去郊外钓鱼。

  时光仍在走,它不为谁停留,一年、五年、十年、二十年……只是,二七,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根据规划,整个二七区块改造顺利起航后,一座集商住、商贸的滨水核心区块将以崭新姿态,成为新的婺江一景、金华一城。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