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新闻中心>今日婺城>社会

最后的“大树”方葆元

2015-03-30 09:09:47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王晓明

  上世纪80、90年代婺剧界有句话人人皆知,叫做“三棵大树,寸草不生”,说得是当时三位著名的婺剧编剧谭德慧、王杰夫和方葆元先生。前两位巳于上世纪末不幸作古,如今只有方葆元先生老当益壮,耳聪目明,这棵最后的“大树”依然玉树临风,根深叶茂。

  他的枝叶繁茂,却只是以树的姿态默默站立,从不炫耀,更不喧哗,为人谦逊有礼。他的低调是有缘由的,因为当初家庭出身不好,他己经夹紧尾巴做了大半辈子的人。

  方葆元是开化人,父亲是前清秀才,后来投笔从戎,成为北伐军一位团长,受伤后带着一笔钱回老家置业买地,不过这一买,就买成了个地主。方葆元从小在外读书,1949年高中毕业于当时的杭州教会学校惠兰中学(今杭二中),响应政府号召去嘉兴参加土改工作队,半年后回来,才发现自已在指导分别人的地,别人也已经把他家的地给土改了。

  由于是当时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他被分配到嘉兴地委机要室,不过工作不久,就发现上面来了一份文件,要求将出身成份不好、历史有污点的人全部调离机要部门,果然第二天地委领导就来征询意见,问他愿调去哪儿。他有些茫然,眼见政治园地已不容落足,他这棵小树又该去哪儿生根?正踌躇间,隔壁院子里传来文工团排练的鼓乐声,他便应声去了地委文工团报到。以后文工团撤销,他想起报纸上报道的劳动模范陈双田,便主动要求去汤溪县文化馆,最后辗转来到浙江婺剧实验剧团。

  进剧团时发生了件很有意思的事,他当时是供给制干部,每天待遇一斤四两大米,一月一斤猪肉加四两黄烟。到剧团后领导将他改成包月制,和当时的著名演员一样拿包银。第一个月发工资他傻眼了,竟然有上百块钱,这在当时是一笔可观的巨资,吓得他几夜睡不着觉,赶快找领导又改了回去,情愿再当那个每天一斤四两米,却感觉非常光荣的干部。

  在浙婺当了两年乐队小头头后,一天团长陈平,一个非常惜才爱才的领导找到他,让他改成编剧。这可把他难坏了,不过契机很快到来,省文化局给剧团发来一箱十分宝贵的明清杂剧孤本,他就主动要求去啃这些孤本,从中学习编剧技巧。他整整啃了一年,在晦涩中寻找乐趣,从浩瀚中总结规律,觉得自已的根须正在伸进一片富饶的土地,周围一片花团锦簇,绿树成荫。

  这个时侯剧团和社会上一样“大鸣大放”,号召向领导提意见,不知有意还是无心,每次他去学习,陈平团长就赶他回去:“你不好好在家看剧本,到这儿来干什么?”老人回忆,这一来还真保护了他,不然因为提意见,年青的他可能“反右”时就栽进去了。

  看了一年剧本后手开始痒痒,便自己尝试着写大戏,第一个写出的是《九件衣》,在当时汤溪县婺剧团演出本基础上整理改编,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表现一个惨烈曲折的古代公案故事。因为是小字辈,写出后浙江婺剧团不肯排,他依旧找汤溪婺剧团排练,由老演员叶阿苟担任主角。1957年此戏参加浙江省戏曲会演获得剧本一等奖,叶阿苟因为剧中的杰出表现获演员一等奖。头一炮打响,方葆元从此奠定了自已在戏剧界的地位。

  1958年底他去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深造,在那儿完成了毕业作品《三请樊梨花》,但寻找演出剧团时又遇到了麻烦,当时浙婺因担负特殊演出任务没时间排,他只好又去找这时已改为江山婺剧团的原汤溪婺剧团,把剧团拉到上海,由上戏的专家们指导排练,费用也全部由上戏承担。

  不久《三请樊梨花》在上海戏剧学院小剧场公演,连演四十五场场场爆满。接着移师杭州、金华,观众同样火爆,中国唱片厂还专门来录制了唱片,这在当年是非常了不起的业绩。

  《三请樊梨花》从此成为方葆元的代表作,几十年盛演不衰,至今仍是浙婺院和许多剧团的保留剧目。

  不久他和钱法成、巍峨合作,创作了大戏《卧薪尝胆》,也就是后来的《西施泪》。

  1961年,命运又和他开了个玩笑,一天领导突然通知他下放劳动,“你今后就准备一辈子当农民了”。他和几个同事被送到石门农场,整天扛着锄头下地劳动。不过幸好“这一辈子”很快过去,半年后他又突然接到通知回团工作,回去后才发现,原来浙江婺剧团要准备上北京演出了。

  生活总是这样,在为你关闭一扇门的同时,又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他把自己回团的喜讯写信告诉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杨进,杨进回信寄来一个写在参差不齐纸张上的剧本草稿,他一看心就提了起来,那个戏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双阳公主》。

  《双阳公主》是一出在中国剧坛上流传多年的传统剧目,原名《前后日旺》或《珍珠烈火旗》,原先主题散乱不清,剧情有许多荒诞不合时宜的内容。杨进对传统主题作了集中提炼,人物也有了改动,激起了方葆元的创作冲动,他在杨进稿的基础上集中提炼,对人物关系重新梳理安排,尤其对主要人物双阳和狄青进行加强提高。剧本很快获得领导和专家一致赞许,被确定为浙婺进京演出的主要剧目之一,由当时己经崭露头角的新秀郑兰香出演女主角,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章琴亲自执导。

  1962年方葆元随团进京,整天沉浸在兴奋与激动之中,浙江婺剧团在京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他编剧的《双阳公主》和《三请樊梨花》作为主要演出剧目,也获得一致的好评。不过心里边总有点疙瘩,因为出身的原因,碰到有去中南海怀仁堂之类的光荣任务,他就得靠边让路,终于有一次他鼓起勇气向领导提出意见,也争取到两次进中南海的机会。

  从北京回来后,方葆元就很少和古装戏打交道,因为那时已开始“大演现代戏”,古装戏只能靠边站了。不过他写现代戏同样精彩,在深入生活基础上,很快写出以陈双田为人物原型的大型现代戏《九峰山下》,反映金华人民改造低产田的《春到千湖》,还有反映现代劳动妇女的《双红莲》,都以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时代特征受到观众好评。后两个戏还引起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注意,著名电影导演孙瑜等人专程赶赴金华,准备将它们搬上银幕。

  可是很快“文革”爆发,一切有关创作的梦想都成为泡影,方葆元作为“黑线人物”“反动学术权威”遭受批判,起先他很害怕,不过很快发现自己仍然是个配角,游街时走在队伍前面的是地委书记等大领导,他们待遇“高”,戴着高帽子,挂着大牌子,自己只能在胸前挂一块牌子。

  命运在不断鞭挞的同时,也不时让他品尝温馨与真情。一次在常山农村改造,造反派吃饭时不让他们接近饭盆,怕这些“牛鬼蛇神”乘机在里面下毒,饭菜只能由贫下中农打给他们。于是吃饭时,他就常常发现老乡们埋在碗底的鸡蛋和肉。回城那天,民兵连长突然宣布他们的行李全部集中拿去检查,回金华打开重新捆扎的行李,才发现里面装满当地产的桔子,这让他们倍感温暖。不久获得“解放”并随剧团到衢州演出,还特意将这些房东与民兵全都接来看戏。

  在有心人眼里,即使是非常恶劣的环境,生活中也处处有创作契机。1971年,他在衢江边一个自然条件恶劣的村里劳动,那儿的沙土地只能种花生,他却灵机一动,在一个工人“集体创作”剧本基础上写出了《半篮花生》初稿,不过那时没有“版权”这一说,剧本很快被省里调来大批人马改成越剧,拍成电影红遍了全国,不过署名已没有他的份了。

  1978年“三中全会”以后,方葆元确实有一种再生的欣喜,他把根须深深扎进婺剧的土壤,灵感又同春天的绿叶一样常青。重新审视自已的创作,他与合作者胆子大了许多,原先的《卧薪尝胆》不敢写西施,唯恐被说成“美人计”,而如今不需要这么多顾虑了,他们立刻选择西施为主角,剧名也改为更加吸引人的《西施泪》。本子很快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由郑兰香出任主角,婺剧也由此又出现一个令人欣喜的艺术高峰。

  没有抱怨,只有勤奋,一台台新戏就这样在他的笔下不断涌现,《君子亭》、《水月庵韵事》、《火烧子都》、《江南第一家》(与人合作)等。他还和钱法成、巍峨两位老友结成“三友剧社”,不断推出新作品。

  近二十年来,方葆元又迷上了书法,觉得那是另一个趣味横生的园地,柳体、颜体、草书……样样乐此不疲。他当上了市老年大学的书法教授,市老年书法协会顾问,一教就是四个班级。

  以树的姿态回首人生,方葆元常常会感叹当初政治运动太多,贻误了许多精力与时间。不过在旁人看来,这棵大树已经根深叶茂,硕果累累了。尤其是他的剧作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总是让观众感觉亲切耐看。

  这棵大树如今依然健旺,不过他的果实已经落地,而他的躯体也已经被婺剧剪裁成许多有用的板材器具,在许多戏迷心中久久地珍藏着……

责任编辑: 方柯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