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做好养路接班人
何国民今年51岁,1965年出生,1982年初中毕业以后就参加工作了,现在是婺城区交通运输局白龙桥公路管理站的副站长。为什么那么早就参加工作?为什么会选择公路养护工这个职业?为什么在养护事业上一干就是30多年?带着种种敬佩之情和疑问,记者来到白龙桥公路管理站采访了何国民。
一年四季,不论寒风凛冽,还是烈日炎炎,在平整、畅通、干净的公路上,总会看见一些身着黄色标志服、头戴黄色帽子的公路养护人,或挥舞着扫帚,或挥舞着镰刀、锹镐,或肩背割草机在紧张地忙碌着。和所有的公路养护工一样,何国民有着黝黑的面庞、略弯的背脊,还有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记者在白龙桥公路养护站第一眼见到何国民,就感觉到他由内而外散发着一股一线公路养护工独有的气息。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间就是33年了,但我感觉自己热情不减当年啊。”何国民略含风趣地说。实际上,何国民初中毕业后就参加工作也有一点“迫不得已”的成分在里面,当时家里的生活条件不好,看见父母亲为了家庭忙绿奔波、操劳过度,懂事的他顿时心疼不已,毅然决定放弃上高中,早点参加工作,为家庭分担一份责任。
不读书了做什么好呢?其实何国民早就心中有数。“自打我记事起,父亲就已经是一名从事公路养护事业多年的养护工了,当时他是公路段里的机修工。”何国民回忆,父亲当时在公路线上非常辛苦,虽然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工资待遇也不高,但是父亲依然任劳任怨坚守在岗位上。“当时家人都劝他不要干了,因为父亲的很多同事都已经另外择业了,就他一个人在公路线上工作,工作量和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可是父亲就说了一句:‘我不干谁干,机修工是技术活,我不做了谁给修机器,没机器了还怎么修公路。’就这么一句话,就让一家人都‘闭了嘴’。”每当说起父亲,何国民顿时肃然起敬,这不仅是一种亲情关系上的尊敬,更是一种强大精神上的折服。
何国民父亲的敬业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直到后来父亲因伤提前退休了,父亲心里还一直惦记着公路。“我毕业那时候就知道,当时当个农民要比当养护工要自由,待遇、环境方面也还农民好一些,可是我要做好他的接班人,因为我也想要像父亲一样,做一名骄傲的公路养护工。”就这样,何国民渐渐道出了他选择做一名一线养护工的原因。
2 、用行动诠释“我会一直在路上”
“我在路上”、“是的,我在路上”……这是何国民常在电话里跟人说的一句话。就像白龙桥公路管理站站长黎国军说的一样:“养护工是忙碌的,可能一忙起来会记不得吃饭,记不得下班的时间,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一干就是十几年或几十年,何国民就是这样的。”
1982年,年仅18岁的何国民进了当时的白龙桥古方道班(道班乃现在的公路养护站前身),每天拿着一把扫帚在公路上。“那时候的公路环境可不比现在,全都是砂石路,只要一起风,或是车子一驶过就灰尘漫天,每天道路上扫地还要走几十里的路。冬天的时候手冻得不行,夏天的时候太阳又很毒,好不难受。”说起刚做养护工那会儿,何国民内心感慨万千。至于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何国民说了两个因素:一个是自己的热爱,一个是父亲的期待。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想要成为公路养护事业上的状元,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还要不断加强学习,像父亲一样掌握一门养护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养护事业作贡献。”当时年少的何国民是带着志向参加工作的,更是用行动去为梦想践行的。当时道班成员会时常调动,何国民先后到过澧浦、十二里、姜山头等地的道班。“不同的工作环境总能让我学到不一样的东西,修补坑洞、驾驶拖拉机、操作和维修专用机械,我什么都学,并还要学以致用。”何国民说,时代在不断进步,人的思想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只有虚心好学,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才能对工作有更大的帮助。
从一名最简单的普通的养护工到技术养护工,再从技术养护工到养护站副站长,工作环境越来越好,养护设备越来越先进,何国民在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也见证了公路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从以前的泥坑砂石路到现在水泥沥青路,从以前的为数不多到现在的四通八达,从以前的用途单一到现在的功能俱全,看着它‘茁壮成长’,内心由衷地高兴啊!”殊不知,何国民一直把公路当成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以一位“公路保姆”的姿态,肩负着神圣而又光荣的使命。因为热爱,所以他一直在路上。
在何国民心里,“我在路上”——这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常态。一开始何国民与人说这句话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已经说了多少句,更没有意识到这句话的精神所在,但是他唯一在做的就是:用33年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句“我会一直在路上”。
3 、灾情面前勇当先锋
何国民平日里为人谦逊、朴实勤劳,在养护站里团结“站友”、以德服人,不管是上级领导还是同事徒弟,都对他评价甚高。然而,最让他们敬佩的不只是这些,还有面对公路险情,他那敢为人先、敢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2014年的一天,时间正好是养护工们下班的时候,婺城区虹戴公路上一辆行驶着的大罐车突然发生侧翻……“如果是一般的车子发生侧翻倒不难处理,可这次侧翻的是一辆满载浓硫酸的大罐车,一旦发生泄漏,将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自然环境带来巨大影响,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黎国军和何国民立即召集所有养护工迅速行动,联合消防、交警、路政等部门最快时间赶到事故现场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最后在大家的通力合作、及时抢救下,险情终于被排除。“排除险情的时间已经是第二天早上6点多,大家一个晚上没睡就又回到工作岗位上去了。”实际上,每次有抢险任务时,何国民总是冲在第一个,因为他深知自己的工作经验比其他人丰富,因而危险系数也会减低一些。
“我记得,每次出门前,妻子总对我说‘要小心’,非常感谢一直以来家人对我工作的支持。”说到这,何国民顿时心生歉意,每次接到灾情报告,无论何时何地,他都要第一时间奔赴事故现场开展抢险工作,因而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反倒时常让家人提心吊胆。然而,“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像是烙印一样深深刻在所有养护工的心里,面对所有一切有可能发生的灾情,他们只有一种态度:时刻准备着!
记者也倾听了何国民的一些梦想和期望,“如今养护工的年龄普遍‘老龄化’,年轻人太少,主要因素就是现在年轻人都觉得养路人的工资待遇不好,社会地位不高,太辛苦,有危险性。”何国民认真地分析道。现如今,何国民最大的梦想就是养护队伍里能注入更多有活力的血液,年轻人能够改变一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忠于事业,敢于奉献。同时也希望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能够更加关注和关心战斗在公路一线的养路人。
“发展离不开公路,公路离不开养路人。33年,我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献给那最美丽的公路,心里很自豪。”何国民最后这样告诉记者,只要还在公路上一天,他就会当好一名尽职尽责的养路工。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