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至4月24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远方的家》栏目大型系列节目《江河万里行》摄制组走进了金华市婺城区,进行了以婺江、金华火腿、金华两头乌等为主题的拍摄,节目预计将于6月上旬播出,该摄制组由编导马戎、刘雪瑞带队,外景主持人则由孙亚鹏担任。
摄制组将首个镜头聚焦至婺江水系,以金华的自然风貌、人水相依的文化生活图景作为重点拍摄内容,泛舟婺江之上,一路沿着金华的母亲河,途经黄宾虹公园,又登上八咏楼,随着镜头的移动来展现金华璀璨的历史文化。随后摄制组参观了金华火腿博物馆,了解火腿历史以及现代化制作工艺。除此之外,金华“两头乌”的养殖技术也被拍摄到镜头之中。
婺江边上,风景这边独好
4月22日早上8点30分,摄制组就准备出发,打算找一个能表现婺江的场景,开始这期节目的拍摄。对于拍摄的场景选取,摄制组也显得十分谨慎。“我们要找的地方是可以让观众们看得到三江交汇处,不然看节目的时候观众就不知道背景是什么。”马戎说。经过对燕尾洲公园、彩虹桥的“踩点”后,摄制组选择了位于婺江三江口的黄宾虹公园。
开始拍摄之前,记者看到两个摄像工作人员正在调整摄像机的角度和光线,而两位编导跟嘉宾讨论开场白的用词是否恰当,主持人孙亚鹏则对着婺江边的风景组织开场白,整个摄制工作有条不紊地准备着。“爱美丽中国,看远方的家……我们《江河万里行》这一次的行程将在这里开始。”随着主持人孙亚鹏的开场白,预示着摄制组在婺城的拍摄正式开始了。节目的开始将围绕着婺文化从婺江开始,金华市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国良先生则被受邀参与现场拍摄。
随着镜头的移动,金华之历史、风云之人物、历代之诗词,周国良对着镜头将婺文化娓娓道来:金华,因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而得名,简称金,古称婺州。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设乌伤县以来,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素有“小邹鲁”之称,历代名人辈出……唐有七岁写《咏鹅》的骆宾王,宋有“婺学之宗”吕祖谦,元有“金元四大家”、“滋阴”学派创始人朱丹溪,明有“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清有戏剧理论大家李渔,现代有“诗坛泰斗”艾青、“人民音乐家”施光南、有“南黄北齐”之称的国画大师黄宾虹……
作为古时候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有无数过往的文人墨客咏叹过金华这座美丽的城市,使流淌千万载的婺江之水蕴藏和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精髓。如:“诗仙”李白在《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二首》诗中道:“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全胜若耶好,莫道此行难。猿啸千溪合,松风五月寒。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再现了五百滩上古婺州名胜“双溪古渡”的风采。又如: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客居金华时所作的《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而这一首诗也被用在了节目的开场白中。
结束了婺江的拍摄后,摄制组一行登上八咏楼,远眺双溪春晓,俯瞰车水马龙,李清照的塑像正静静地伫立在由南朝太守沈约始建的八咏楼中,俯看金华城。周国良介绍李清照的《题八咏楼》诗创作背景时,尤其是讲到“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一诗句时语气显得铿锵而富有激情,继而感叹道:“当年李清照登楼时,面临的是国破家亡的凄凉情境。而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公园绿地,金华正以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变得越来越好!”
说起对金华的第一印象,主持人孙亚鹏告诉记者:“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行船在婺江边上时,两边的植被都非常漂亮,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所有行车经过的地方都有绿色植物,加上天气晴朗,城市的美丽更加得以显现。”一直到下午一点半,随着摄制组最后一个镜头向婺江拉伸,预示着早上的拍摄行程结束了。编导刘雪瑞调侃道:“夏天拍摄最大的好处就是减肥。”这时,整个摄制组对金华的印象就定格在了远处波光粼粼的江面和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郁郁葱葱的树林。
金华火腿的内涵不单单在于味道,更多的是历史
金华民间腌制火腿,始于唐代。唐开元年间,陈藏器撰写的《本草拾遗》记载:“火腿,产金华者佳”。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相传,宋代义乌籍抗金名将宗泽,曾把家乡“腌腿”献给朝廷,康王赵构见其肉色鲜红似火,赞不绝口,赐名“火腿”,故又称“贡腿”。因火腿集中产于金华一带,俗称“金华火腿”。金华火腿即以色、香、味、形“四绝”驰名中外,早在清朝就已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说起金华,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金华火腿,在看了婺城的人文景观后,摄制组决定前往金字火腿股份有限公司的火腿博物馆,这是国内唯一一家火腿博物馆。火腿行业协会的秘书长王富云向摄制组介绍了金华火腿的基本情况。在博物馆里,火腿的来历、制作工艺、火腿相关的菜肴等均被展出。除此之外,摄制组为了让观众们更能真实地感受到火腿制作的现代工艺,还为此进入了制作车间拍摄,因此也知道了金华火腿作为金华、义乌等地的传统特产,需选择金华“两头乌”猪后腿为原料,经过腌制、洗晒、整形、发酵、修整等工艺,经过7次上盐,需要10至12个月的生产周期。
从下午两点半到晚上七点半,整整五个小时,摄制组一行人都一直“泡”在车间没有出来,就是为了明天不要再麻烦车间的工作人员了,就连摄影的陈占伟摔倒后也一直坚持到拍摄结束才赶往医院。在去医院的路上,陈占伟才告诉记者,现在,他才感觉到腿上开始痛了。“因为我们整个摄制组是一个团队,要是我一摔倒就来医院,那么我们的进度就会落后,今天不拍可能明天就没有机会再进入车间。”陈占伟说,“其实今天的拍摄行程还算简单的,有时候我们还要扛着机器爬山,也不见得能休息一会儿。”
作为我市餐饮业和烹饪协会秘书长、金职院婺菜开发中心主任,从事烹饪、餐饮20多年的刘根华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金华美食专家,就在去年他还主编出版了《乡味金华》,里面精选的62道金华传统地方菜可是赢得赞誉无数。为了让更多观众了解金华火腿的家常烹饪方法,也为了更符合《远方的家》栏目的节目初衷,摄制组找到了刘根华,请他在镜头前亲自为观众们烹饪火腿宴的菜品。
作为金华菜专家,刘根华向摄制组详细介绍了收录在《乡味金华》中的金华火腿宴,并讲述了每一个火腿菜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故事”。除此之外,刘根华还在镜头前烹饪了全新的家常版火腿宴,共10道菜,包括甜瓜火腿卷、巴玛拌色拉这样的冷菜,也有火踵神仙鸭、火腿笃春笋、火丁爆豌豆、火丝蒙香干、火胴炖萝卜等热菜,还搭配了一个点心,叫金华火腿酥,让摄制组大为赞叹。
录制完火腿宴后已经是半夜11点了,摄制组这才吃上晚饭,在“家”中品尝着金华的家乡菜,他们也感受到了“家”的味道。主持人秦明珠告诉记者,整个火腿宴中她最喜欢吃的就是火丁爆豌豆,第一次吃到金华火腿,第一感觉就是味道挺咸的,但是跟豌豆炒在一起后能品尝出家的味道。
吃完火腿宴,孙亚鹏的感受颇深:“原来金华真正的火腿是这样的,这一次的拍摄让我亲眼看到了火腿的选料、制作还有烹饪。在古代,火腿制作是人们贮存粮食的一种方式,然而在如今有无数处理肉制品的方式,火腿却仍然得以保留,说明这也是文化传承下来的一种物质符号。火腿的内涵不单单在于味道,更多的是历史。我最喜欢的一道菜就是蜜汁红方,味道甜而不腻,吃到最后还能尝到原本火腿的味道,味觉感受非常丰富,而喜欢这道菜也不仅仅是喜欢味道,还喜欢它背后的故事。”
亲近“两头乌”,进一步了解金华火腿
金华猪又称金华“两头乌”,是我国著名的优良猪种之一。金华猪具有成熟早,肉质好,繁殖率高等优良性能,腌制成的“金华火腿”质佳味香,外形美观,蜚声中外。因金华猪尾巴较长,比较直,头部和尾部的毛发一般是黑色,体部为白色,故又称“两头乌”。
金华火腿之所以盛名于世,主要原因是它选用的猪腿是以主产于金华的中国名猪“两头乌”品种的后腿为原料,并且每年只有寒冷的冬季腌制一次火腿,加上金华地区特殊的地理气候和民间千年流传下来的腌制、加工方法,具有典型的地方性,离开了特定的地域就不可能达到特定的品质。为了更好地了解“两头乌”,摄制组决定前往“两头乌”的养殖地去一探究竟。
到达位于雅畈的军毅两头乌养殖场后,从周围的环境并看不出这是一个养殖场,味道也没有像其他养殖场那么重,而是十分干净整洁,引得大家连声赞叹。拍摄过程中,已经从事“两头乌”开发多年的金华市珍其源两头乌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军在旁边为大家解说“两头乌”的养殖条件、基本习性、食用方法等。在一旁的主持人抱起小猪,给小猪喂食,让“两头乌”展示全国观众面前。
正在摄制组忙碌地拍摄“两头乌”母猪的产房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有一只母猪就要生产了。摄制组立刻决定放下手头的拍摄进度改为拍摄母猪的生产过程。马戎表示:“有时候我们想拍摄这种情况不知道得等多久,今天我们没打算拍反而让我们撞上了,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这一小插曲让工作人员们都异常兴奋,拍摄着刚出生的小猪,大家的心也都被小猪“萌”化了。
一直到拍摄结束,孙亚鹏都念念不忘:“这是我看到过的最可爱的小猪,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也是整个摄制组的观点。虽然‘两头乌’都有自己品种的独特性,但我想它跟整个金华的气候、环境乃至人们对它的照料都是有关系的。今天能亲眼看到这么正规的饲养‘两头乌’模式,对猪肉安全的不放心也没有了。”
吴军向摄制组介绍道:“‘两头乌’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们一定要将其发扬光大。从养殖开始,我们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确保生态、安全。这几年,公司也不断扩大养猪规模,还办了合作社,带动10多户农民一起养殖金华‘两头乌’,同时,开了一家‘两头乌’特色菜肴休闲餐厅,开发出‘两头乌’系列食品,并在杭州、金华等地开了几家专卖店,也将产品通过物流快递到深圳、福州等地,拓宽了销路。”
三天下来,对于金华的印象,编导马戎表示,虽然这是他第一次来到金华,但是金华丰富的物产、漂亮的城市景观让他印象深刻,是一个非常适合生活的地方。通过这一次的摄制让他更加细致地了解了金华,也感受到了金华火腿的名副其实,而摄制组的任务就是把金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展示给全国观众。
据了解,央视《远方的家》在2010年正式开播后,相继推出了《边疆行》、《沿海行》、《北纬30°中国行》、《百山百川行》等四部大型系列节目。而《江河万里行》栏目是以水为线索,从当下普通百姓的生活入手,寻找江河文明变迁的历史印记,聚焦当今社会的新变化、新发展,通过对典型事件、现象以及人物的采访报道,体现人们对生态文明的关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