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割腕救母的传说,其实并非只是传说,而是确有其事,并且还非个例,一个时期,此等还真的成为了较为普遍的时行美德,白沙地方在明清时期就有这等会被当今世人看作是奇人趣事的多个实例。
古云:“天地君亲师”,节孝乃为人之大义,平常百姓家对此类伦理道德虽不太多有讲究,但“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却是都懂的,为此,在古代尊老爱老蔚然成风,若有个别对长辈不敬不孝的就会被人看不起,斥之为“大逆不道”,更有甚的往往便成为众矢之的,遭至口诛笔伐。
岁月轮回又几番,古风遗存数百年。如今在白沙长山村中尚有两座前朝遗存的节孝牌坊。一座是贞节牌坊,说的是本村徐星南之妻何氏二十九岁丧夫,之后终身守寡养子,再未嫁人,一生守节,为世人称道。清道光乙酉年(1825),皇敕给匾“旌节坊”,清咸丰三年(1853)建坊。另一座是旌孝牌坊,褒扬的也是该村徐氏先人徐纯嘏割股孝母的感人事迹。此坊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位于过村桐溪谢宅桥的西堍。
据长山徐氏旧谱载:“徐纯嘏,字添锡,邑庠生(秀才),事双亲至孝,割股煎汤为诱饵,供母治病,享有盛名,为里人之楷模。徐素有抱负,远方游学赴举,未仕而殁,享年四十,妻倪氏,事翁姑极贤,有孝道,乃内贤之榜首。其弟徐纯恒乃为其兄嫂请谕,遂建旌孝坊。”此讲的是长山村人徐纯嘏,侍奉双亲可为极矣。有一年,其母患疾病危,按医嘱,需至亲割股煎汤药之,母疾可愈。为此徐纯嘏毫不犹豫地强忍痛疼,狠心割下股肉一块,随之煎汤引药奉于老母,此举美名传扬,皆为世人楷模,朝廷闻报,遂颁旨建其坊。无独有偶,前明时,有相邻石门村一倪姓人,名永霸,不幸英年早逝,其妻申氏,年二十四守寡,其大姑倪氏有疾,遵医嘱,亦需服用股肉方为治,申氏敬姑犹如敬夫,别无他想,即忍痛割己股肉,煮汤奉之大姑服用,姑疾愈,美名传扬,郡守刘秋佩闻报,赠匾褒其节孝。
又例,据光绪县志和倪氏家谱载,明万历后,有石门倪氏十七世先人“名日亨、字用诚,号明逸,其母范氏,年六十二,发背几危,日亨号泣呼天,愿以身代割臂肉煎汤服之,(术后)倪伤重卧地欲绝,感神灯之异,众闻空中有语:孝子疗亲,增寿二纪元,因施恩,果活八十六。”此语意,倪日亨因其母范氏老人六十二岁那年,背部有疾,几近命危,日亨见之,悲痛欲绝,不禁呼天号哭,甘愿割自己臂腕之肉煎汤侍母服用。日亨因割腕伤痛之故,瘫倒在地昏死过去,此举感动上天,神曰:“有孝子如此舍己救亲,其母定能病愈,又至再活两个轮回。”果不其然,倪母范氏还真的又活了二十四年,年逾八十六方为卒。又因倪日亨终生为人仁义,乐善好施,如地方“有造桥、施棺,船渡等事,无不尽能,府县按抚屡行奖赏,顺治八年(1680)有巡抚,监察御史潘公大人,为此将其采入宪纲,并命乡邑建忠烈祠,以为祭祀”。割肉煎汤,药治顽疾,以今人看来,此事绝非科学之举,些许还真有些荒唐。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其精神可佩可敬,世人当敬之勉之。
古风淳厚,今为仿之,现如今尊老爱老亦属荣光,特别是新政以来,各地民政公益事业兴盛,犹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如敬老院、康复中心、中老年活动中心、老年食堂等等。但尊老爱老,作为各家各户的个体来说,“尊老”远不如“爱幼”,“尊老孝老”不如“爱幼护幼”,老幼都是“宝”,同样要待好。尊敬长辈,孝顺老人,更要像古代先人那样,至诚至极,华夏大地、炎黄子孙,几千年的传统美德还须继承弘扬,代代相传。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