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约(公元441~公元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齐梁文坛领袖。提出诗歌创作的“四病八声”说,和谢眺等开创了“永明体”,讲求声韵格律,促成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发展。
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沈约历仕宋、齐、梁三朝。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在宋文帝元嘉末年皇族争夺帝位的斗争中被杀。沈约的少年时代家境贫困,、他刻苦攻读,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刘宋时代,任蔡兴宗记室,人朝为尚书度支郎。齐初,为文惠太子萧长懋家令,深见宠信。后来又在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为“竟陵八友”之一。隆昌元年(公元494),出为东阳郡(金华)太守。齐明帝萧鸾即位,任五兵尚书,迁国子祭酒。齐末,他积极参预萧衍密谋代齐自立的活动,曾经为萧衍拟定即位诏书。萧衍建立梁朝后,沈约被任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死后谥隐,故后人也称他为“隐侯”。沈约政治地位很高,加上耆年硕望,深于世故,所以成为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
沈约诗文之外,工于书法,精研佛理,通晓史学,著作甚丰。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当我们看到八咏楼时,也很自然地会想到沈约。《重建宝婺观八咏楼碑记》中载:“古东阳之有是楼也,始于梁,曰玄畅楼,后改名曰八咏,以沈隐侯之八咏故也。”隐侯是沈约之谥号。公元494年,沈约“除吏部郎,出为宁朔将军,东阳太守”。明升暗降,被贬远谪,自有一番凄凉之感。但金华山有仙华洞之奇。水有双溪绣彀之胜,风光秀丽,使沈约颇感欣慰,加上当时“民清讼简”,于是兴土木建楼,历一年零八月建成,名之“玄畅楼”,作诗日:“登楼赏秋月,会圃临春风。岁暮愍衰草,霜来悲落桐。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解珮去朝市,被揭守山东。”吟完此诗,意犹未了,沈约又以诗的每句为题,扩写成八首长诗,诗无定句,句无定字,短则56字,长则250字,脍炙人口。其中最有名的是《登玄畅楼》:“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陵风榭,回望川之阴。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诗歌塑造了一位“离群客”的孤独形象,透露出一种感伤的情调,故而同时代的诗歌评论家钟嵘以“长于清怨”四字概括了沈约诗歌的风格。
唐代时,为纪念沈约的《八咏》,将元畅楼改名为八咏楼,从此,八咏楼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登临吟诗之处。
之后,历代文人骚客登临八咏楼,留下了无数瑰丽诗篇,其中犹以李清照之诗最有名:“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洲。”使八咏楼与岳阳楼、滕王阁齐名,成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沈约在任职东阳郡太守期间曾多次游历金华山,留有《游金华山》、《炼丹山》及《赤松涧》等诗:
《游金华山》
南朝齐·沈约
仗策追夙心,灵山协久要。
天倪临紫阙,地道通丹窍。
未乘琴高鲤,且纵严陵钓。
若蒙羽驾迎,得奉金书召。
高驰入阊阖,方睹灵妃笑。
《炼丹山》
南朝齐·沈约
朋来握石髓,宾至驾轻鸿。
都令人径绝,唯使云路通。
《赤松涧》
南朝齐·沈约
松子排烟去,英灵眇难测。
惟有清涧流,潺缓终不息。
神丹在兹化,云軿于此陟。
愿受金液方,片言生羽翼。
渴就华池饮,饥向朝霞食。
何时当来还,延伫青岩侧。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