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婺城周末

郑顺松:传承尊老爱幼美德

2015-07-03 09:23:49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苏晓婕

  他朴实、平凡、并不出众;他结婚27年,和妻子夫妻恩爱、相濡以沫;他和兄弟姐妹尽心尽责照顾母亲,尊老爱幼、热心助人。他是平凡的人,但他却用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着家庭的和谐,让村民们感受到了他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孝心和爱心。

  近日,记者采访了婺城区蒋堂镇直里村的村民郑顺松,感受了他们的和谐家庭。

  父亲早故,他挑起了家里的重担

  郑顺松今年51岁,1981年,他刚从琅琊中学毕业时,正碰上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于是郑顺松便顺应形势留在了家乡务农,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平时种点水稻、麦子、油菜。说是顺应形势,其实这里面有着难言的苦楚。

  郑顺松才1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便去世了,当时,郑顺松的妹妹只有11岁,弟弟更小,才8岁。那时候,一个女人想要拉扯大3个孩子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当时正在读初中,因为家庭出现了变故,母亲没办法继续供我上学,所以我勉强坚持读到初中毕业,就没再继续上学了。”郑顺松回忆道,“但是也正好碰上了农民‘单干’的政策,作为家里的老大,我理所当然扛起了责任。”

  郑顺松父亲刚去世的那段时间,家里人还没从悲痛中反应过来,就要面临衣食住行的问题。当时人们干活是拿工分的,然后用工分换物资。男人一天的工分是10分,而女人一天的工分只有6分。“只依靠母亲6分一天的工分根本无法支撑整个家庭的运作。”郑顺松说,为了给母亲减轻负担,郑顺松初中毕业后不仅在家务农,还利用空余时间去商场上班赚取工分。

  转机来临,他带家人一起创业

  后来,政策越来越宽松,下海之风渐兴,不满足于现状的郑顺松脑子也随着活络起来了。“先是学了机修,在一个刚刚建成的厂里跟着机修师傅学习。”学了4年后,郑顺松便到一家私营企业打工,继续积累经验。当积累到一定经验后,郑顺松开始自主创业,经过连番闯荡,终于在1995年正式成为了当时为数不多的个体户中的一员,主营机械加工、修理。

  当过农民、打过工、跟过师傅,最后终于变成了老板,说起自己这么多年的工作经历,郑顺松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多力量大。在成为了个体户之后,郑顺松就把弟弟、妹妹召到身边,跟着他一起工作。郑顺松说:“兄弟姐妹在一起工作总会好一些,有事情也找得到人商量。”

  想起以前的艰辛,郑顺松便由衷感慨现在的生活是如此美好。出于这样的感叹,郑顺松把母亲接到了位于蒋堂镇的厂里生活,这样,一大家子就生活在一起了。“母亲至今没有改嫁,都是独自抚养我们,非常辛苦。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也该让她感受感受大家庭的温暖。”郑顺松这样说。

  尊老爱幼,给下一代言传身教

  郑顺松除了是个体户外,还是直里村的一名村干部,当了6年的村民委员会委员后,又当了两年的村党支部委员。对于村里的事务,郑顺松非常热心,他说当村干部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到村民。

  1989年,郑顺松成家,后来,两个女儿相继出生。再后来,郑顺松的弟弟、妹妹也各自成家。这样,郑顺松的家庭发展成了一个12人的大家庭。平时,母亲就跟着自己住,弟弟、妹妹则是住在自己老家的村里。

  郑顺松告诉记者,一家人每个月总会聚餐一、两次,还有节假日、家庭成员的生日,大家总是要聚在一起的。“一大家子就是热闹,虽然平淡但很温馨。”

  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老人总是习惯于把一件小事翻来覆去地说,对此,郑顺松从不打断,还教育家人要多关心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大事小事,郑顺松也大多让母亲“随着性子来”,从不惹老人生气。郑顺松不光自己是这么做的,更是通过言传身教,告诉自己的后代要学会尊老爱幼。

  “家和万事兴”,郑顺松的家庭只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农村普通家庭中的一个,但他们以自己平凡而实际的行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多年来,他们用孝心爱心凝聚着这个家庭,为老人提供了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他们用真爱为后代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他们通过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打造着乡村最美的家庭。

责任编辑:方柯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