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我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信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处事的基本之道。“信义”实际上是一个人对自己言行负责任的伦理规范,基本内涵包括“信”和“义”两个方面。“信”主要指取信于人,信任他人;“义”,道也,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作为一名一线的老师,我认为“信义”,首先要求老师要具有良好的品德和素养。范仲淹曾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二字,承载了教育的希望,也承载了国民意志薪火相传的崇高使命。
从“先生”到“老师”,不管称呼如何改变,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可以肯定的是,教育工作者在整个历史环境下所承担的对于教育的历史使命从来不会改变。如今,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传承了“先生之风”,在宏大的历史变迁中,继承“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开创充满人文关怀与素养的文明未来。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称,教育本质上是理想者的事业。我们这些正在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应以理想之情面对这份事业,以虔诚之心面对这场修行。“教育是一场修行”,是笔者从事基层教育工作多年最深切的感受。 对于“修行”的解释,词典上说,即修炼自己的言语、行动,是指具有自我意识的客观存在,为了实现自主进化这一目的而主动对自身施加的一系列约束的总称。而这里所说的把教育当做一场修行,一方面是指教育工作者在狭义的教学过程的中,用互动的教与学,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教育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的更新与创新;而另一方面,是指教育工作者在广义的教学活动中,提升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身体力行,肩负起对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育中找到生命的态度与意义。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汤因比认为,人类面临着“破坏自然环境”与“战争冲突”这两项灾难,而教育是实现自我救赎的唯一途径,从某个角度揭示着教育的修行理念,只不过这里的对象不仅仅是微观意义上的教学工作者,而是所有参与广义教学活动的个体。
在全球文明发展的大格局下,在中国教育面临改革与转型的大环境下,无论教育往哪个方向发展、向哪个层次深入,最终都将落实到每一位教学工作者的具体教学活动中。由此看来,所有教学工作者都将成为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古往今来的例子,信手拈来,如元朝亲订《八华学规》、学识渊博、为学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以个人终身不辍的设坛讲学,“从学之士,近如荆扬吴越,远自幽冀齐鲁”的许谦;又如将生活教育的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使自己创办的育才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株奇葩的陶行知,种种事例不胜枚举。
循着教育先贤们留下的宝贵探索足迹,当代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自我修行,以燃烧的热情、以丰满的智慧、以脚踏实地的行动力和创造力,在教育一线为教育工作画下独特而鲜明的个体意义。
第一、以坦然面对寂寞为学生示范风骨与风度。
大多数人喜爱热闹,而不善于寂寞,更以寂寞为耻。对寂寞坦然甚至以其为乐,这既是大众与大师的区别,也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重要因素。
由于教育工作本身所肩负的使命加上社会、家长、学校、学生的殷殷期待,教育工作者需要长期辛勤耕耘,需要面对繁琐与疑难,更需要承担压力与责任。这样的定性,注定教育工作者应以纯净的热爱和天真的勇气来诠释教育的内涵,这同时要求了教育工作者应避免趋俗趋利,抵御实利主义、实用主义、市侩主义的侵蚀,坦然面对寂寞,潜心为学,为学生示范风骨与风度。
钱理群教授称:“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甚。”当然不仅仅是大学,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这样的理念已经根深蒂固。以社会层面定义的“成功”为教育目标,将不仅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会培养“伪利他主义者”等等道德与精神文明匮乏的主义信奉者。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我们留什么样的世界给后代,关键取决于我们留什么样的后代给世界。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扪心自问的问题。
而对于这个问题,在研究上提倡大(养成浩然之气)、刚(见义勇为)、中(允执其中)、正(不偏不颇)的精神;在教学上勉励学生做学问要注重“主动”、“自己去研求”、立志勤学、砥砺品行,将来服务社会;在日伪面前一身凛然正气的著名教育家杜佐周已经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参考答案”。
第二、以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学问坐标。
教师,“不惟指教人知识让人考试不挂科之人,更指言传身教以处世立身之人”。著名教育家柏拉图在公元前即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他认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茅塞顿开”,喜获“理性之乐”。
只按照教学大纲将书本知识填鸭式灌输于学生令之考出好成绩不能称其为教师的专业素养,至少不是全面意义上的专业素养。作为教师真正的专业素养,应是提倡探究性学习,以独立、理性的启发式诱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应是善于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散思维、开拓创新,为学生提供学问坐标和技能营养,令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思,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有所能。《老子》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喻示的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真正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敢于在继承师之精华的同时去其糟粕,敢于思考,敢于挑战权威,而不仅仅是对老师言听计从、唯唯诺诺,只接受不吸收转化知识的乖宝宝。在这一点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他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不仅给学生以警醒,更给教师以警示。
第三、以创新的勇气和实践为学生个体成长开辟独立的空间。
社会环境、教师、学校、家长、学生等等因素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关系,这种关系成为了相互作用形成了学生“被学习”的推手。教师在这个系统里承担着多角度连接的角色,如何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有发自内心的强烈学习的意愿,有多样化的选择,将成为需要用教育智慧解决的一个重要命题。
因材施教,是2500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已经采用的教育方法。他在教学实践中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注意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的智能发展和个性特点进行教学,成功引导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在当代教育环境下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下,虽说能做到因材施教已实属不易,但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除了因材施教,更要开辟一个使个体成长的独立空间,这个独立空间将反作用于因材施教的成效。
独立的空间并不是摒弃一切外在因素的力量,而是动用一切力量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赢得空间和方向感。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学生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兴趣和爱好,教师就要担心他将来成为一个平平庸庸的人。这样的情况和这样的学生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比比皆是但却并没有成为我们所担心的问题,而没有发现问题比问题本身更可怕。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对于当下问题与矛盾反思和研究,要具备创新的勇气,更要具备创新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成为对学生满腔热情,对教育事业满腔敬畏的教育工作者。
相较于教育先贤,深感自身不足,教育是一场修行,应永不放弃对教育智慧的修炼,终身学习。
(作者单位:婺城区沙畈小学)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