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8岁的赵宝贵,在乾西乡义务消防队成立的32年来,始终是其中的主力队员。如今,他又成了这支队伍的队长,肩负起“领头羊”的重任。昨天,记者在湖头村消防设备室见到了正在检查机器的赵宝贵。从他不多的话语,以及和他并肩作战的几位队员描述中,记者感受到了他对消防公益事业始终如一的热诚。
个子不高、又黑又瘦,这是记者第一眼见到赵宝贵的感受。深入了解才知道,这个其貌不扬的大伯,不仅是一位技术优异的老驾驶员,还熟练掌握着各类消防器械使用技能。“这32年,我一直是消防队的驾驶员和机械手,如果不熟悉业务,那不是耽误事儿吗?!”对此,赵宝贵憨憨地说。
赵宝贵在检查消防机械设备
跑运输的他,成了消防队的“多面手”
湖头村文化员沈争鸣,对村里这支义务消防队有着深入了解。他告诉记者,30多年前,正处壮年的赵宝贵家庭条件比较好。当时,他家置办了一辆跃进卡车,以跑运输谋生。“宝贵家就在湖头村老礼堂隔壁,而义务消防队成立后,所有消防设备都放在老礼堂。因此,一旦哪里出现火情,只要宝贵在家,就会被‘征用’人和车,既运设备又载人。于是,他自然而然成了这个消防队里的一员。”沈争鸣回忆,“我记得,宝贵的车子被‘私车公用’了两年左右。这期间,他都是‘贴人贴车’,连油钱也是自掏腰包。后来,因为这支消防队名气日盛,附近一家企业便将一辆旧卡车送了过来。此后,宝贵才用起了‘公车’。”
事实上,赵宝贵一直在这支消防队中身兼数职:既是驾驶员,又是报警员,还是机械手。他告诉记者,30多年来,仅报警器,他就先后操作了三个种类。据他介绍,第一种和第二种报警器分别为手摇式、电动式,会发出尖利的“呜呜”声,听到声音的消防队员便立即赶来集合。因为当时报警器都放在老礼堂内,所以除了赵宝贵不在家的情况外,其他时候都由他发出警报。之后,村里又在一座15米的高塔上安装了一个报警器,由老礼堂附近的乾西乡邮电所负责操作按钮拉响警报。不过,几年后,这个邮电所被撤销,警报按钮又装进了赵宝贵家。2000年以后,电话、手机逐渐普及,报警器被自然淘汰,赵宝贵和家人才脱离“报警员”身份。
另一方面,三四十年前的驾驶员都懂一些汽车修理技能,对机械比平常人更了解一些。因此,消防队便将他安排在了机械手的岗位上。也就是说,一到火灾现场,他需要以最快速度找到水源,启动发动机并确保机械正常运转,源源不断地提水灭火。
面对委屈,他总是轻轻放下
说起来,作为机械手的赵宝贵,在火灾现场从没有冲到最前的机会,因而“受伤的时候比别人少”。可是,这个岗位却是“首先受气”的岗位。“火灾不是天天有的,所以设备有时候会长时间闲置。宝贵很尽职,经常检查和保养那些设备,而且每个月至少一次会叫上队友帮忙,将机械抬到村里的西湖边进行试操作,确保正常使用。”该消防队老队员于宝芳表示。尽管如此,在几十年的救火中,仍出现过几次机械问题,“发动机突然就发动不起来了”。赵宝贵至今记得,有一次在邻村救火,因为发动机迟迟不能发动,数十人围着他破口大骂。如今回忆当时的心情,他坦言:“委屈肯定是有的,可更多是着急,一门心思想早点把机器发动起来。再说了,别人家里着火了,心急如焚是肯定的。这时候,人脾气一急,自然不会考虑我们是不是义务帮忙,直接开骂了。这样想想,委屈也就淡了。”
当然,这样的无私奉献也有许多快乐。每次有人感谢他们,请他们吃饭,或者给他们送锦旗,赵宝贵和他的队友们总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尽管他们总是推掉那些吃饭的邀请。
农村火灾少了,他带着队员成为“治水英雄”
如今,农村已经极少发生火灾,可赵宝贵并没有闲下来。一方面,他作为队长和老队员,经常会给新队员讲讲灭火知识、机器设备操作技能等内容,尽心“传帮带”工作。另一方面,他和队员们又走上了“治水英雄”的新路子。“灭火需要和水打交道,防洪排涝、抗旱救灾也与水打交道。我们有这些提水设备,当然要继续发挥作用。”赵宝贵说。
显然,对他的“操心”,湖头村负责消防工作的支委委员黄益明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去年初,为迎接全省代表来金华参加“五水共治”现场会并观摩长湖垃圾河整治情况,乾西乡在大力推进治水工作的同时,还在清洁美化环境方面下足了功夫。当时,湖头村的义务消防队成了道路清洁的“突击队”,用消防水枪将全乡主要道路进行了一一冲洗。“那时候,宝贵摔伤腿没多久,腿伤未愈。我们劝他在家休息,可他说,那些机器他最熟悉,自己去放心。所以那些天,他一直瘸着腿坚持在工作一线。让我们这些村干部很受感动,也更提升了干劲。”黄益明感慨地说。
而面对村干部的“点赞”,赵宝贵却显得有几分腼腆:“既然村里、乡里用得上我,我当然要出分力。再说,我虽然年纪大了,可能帮大家做点事,心里高兴。而且我的老伴和子女都很支持我做这些事,所以只要身体允许,我愿意一直在消防队干下去。”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