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婺城周末

珊瑚村:桃源深处有人家 绿水青山入画来

2015-08-14 09:17:45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章一平 傅伟炎

  塔石乡珊瑚村,这个以海中瑰宝——珊瑚命名的村庄,坐落于海拔800多米的深山之中,是婺城区海拔最高的村庄之一。这里四面环山,依山傍水,地势平坦开阔。村内古民居较多,黑瓦白墙马头墙,呈现出古朴的徽派建筑风格。红豆杉、黄山松、香枫树,古杉树等古树名木参天,遍及全村。村庄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是纳凉避暑观看雪景的绝佳之地。

  珊瑚村是个只有40多户、150多人的小山村,绝大多数村民都姓廖,据说他们的祖先是清朝雍正年间从福建上杭古田(即著名的古田会议所在地)迁移至此的。廖氏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迄今已历十七代。

  珊瑚,本是一种名贵的海中瑰宝,其名字怎么会出现在远离大海的一座深山里,并成为一座村庄的名字呢?廖姓来自福建,是不是廖氏先祖为了怀念故土,所以才用“珊瑚“来命名新的居所,以示不忘祖宗呢?又难道是沧海桑田,在很久之前这里是深深的海底,有珊瑚、贝壳之类海中的东西曾经出土过?

  日前,带着种种悬念和疑问,记者前往珊瑚村,探访了这座藏在桃源深处的美丽乡村。

  1 村子因村形似湖泊而得名

  所有的猜想,都在翻开《珊瑚廖氏宗谱》那一刻得到了答案。据《珊瑚廖氏宗谱》记载,廖氏先祖廖文仕,自清康熙年间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古田来浙江寄居江山县,后到汤邑岱上入赘,于雍正十年(1732年)转迁三湖定居。因村地处群山环抱的小盆地内,形似一个湖泊,有山有水,故称为“山湖”,后谐称“三湖”,而后又衍化为“珊瑚”。

  关于珊瑚村的前世,村支书廖旭荣讲了一个故事。祖先廖文仕于清康熙甲戌年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溪背村。雍正元年(1723年),当时文仕公正当年少,家中弟兄众多,欲图异地发展。有宗亲海迁期间去浙江江山、兰溪谋生,业绩甚佳,置有房屋田地并定居浙江,成为族内楷模,故文仕欲到浙江立业。南行至浙地汤邑(汤溪)山区谋求立业。几经周折,在塔石乡岱上仓门里一财主家打长工并入赘,然好景不长,财主以众凌寡,极尽欺侮之能事。雍正四年(1727年),一日财主六十大寿,大摆筵席,独对文仕公以奴相待,文仕公心存委屈,隐忍不言,知夫莫如妻,聪慧的妻子看在眼里。问:“气否?”文仕公叹道:“气,然又能奈何?倘若你能与吾同心便能一解其忧!”妻子已解其义,对丈夫说:“我与你生死相依,一切听随与你。”文仕公终于说出了自己在心底蕴藏许久的计划:“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五更时分,夫妻俩跪地对天发誓:离此地,力争以一席之地解寄人篱下之痛楚,挑行李的箩线折断之处便是安身之所。于是夫妻俩不畏艰险,挑着行李去开辟幸福生活新天地。一日,行至一处山间美地,这时,箩线突然断开。忆起昔日的誓言,已然应验。夫妻俩遂放下行李决定在此安家。环顾四周,三个湖型山坳环绕着中间的小盆地。这里天碧蓝,云洁白,林木森森,满目苍翠。几股清泉从山谷间蜿蜒流淌,水声潺潺。更重要的是,这里地势开阔平坦,有利于开垦劳作,此乃天随人愿也,夫妻俩欣喜万分。于是,廖氏先祖就在这里安营扎寨、繁衍生息,并以三个湖型山坳的形状寓意取名为三湖村。

  在村中,对珊瑚村的来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村中原先有三口湖,所以村名又叫三湖。或许是后来村中又出了一名文化人,认为山湖或三湖的村名太实,遂将村名雅化为珊瑚。至于是何人,为何偏偏选中“珊瑚”二字,就史无记载了。

  2 藏在桃源深处的美丽瑰宝

  珊瑚村粉墙黛瓦,炊烟袅袅,鸡犬之声相闻,原生态的生活气息,让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村前和村后的黄山松、香枫树等名木古树繁多,大树参天,是塔石乃至金华最美的山村之一。

  到珊瑚村,必定要经过村前的一片古松林。和常见的松树不一样,这里的松树针叶短粗稠密,叶色浓绿,它的枝干坚劲挺秀,和黄山迎客松有几分相似,当地人就称之为黄山松。还未到村口,就能远远看见这些高大挺拔的古松,它们傲然挺立的“身形”,像是张开双臂,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这也成了村里一道独特的景观。

  穿过古松林,眼前豁然开朗。只见梯田层层叠叠地铺排在山坡上,田里种了玉米、番薯等作物。梯田之上,是一幢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民居。这些年代久远、历经风雨的泥胚房,白墙黛瓦,有的还有马头墙。每幢民居都显得小巧秀丽,简洁不失典雅,整体建筑风貌和谐统一,渗透着浓浓的徽派建筑风格,至今保存完好。

  来到村后山,又是另一番景象。发源于山顶的清泉潺潺流淌,在此汇聚成一股清流。掬一捧清澈见底的溪水,轻泯一口,顿觉入口回甘;轻抚脸庞,顿时暑气全消。走在用鹅卵石铺就的小道上,眼前古树葱茏苍翠、挺拔林立,盛夏的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照射进来,形成了斑驳陆离的光影,煞是好看。耳畔溪流淙淙、鸣蝉啾啾,是个难得的清幽之地。

  村口的古树群以黄山松居多,村后的古树以香枫见长。细数了一下,超过百年树龄的就有十多株,其中还有红豆杉、木荷等古树。经过改造,这里成了一处供村民乘凉休憩的公园,如果这时候有机会来珊瑚村游玩,那便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

  珊瑚村共有古树名木一百多株。如此多的古树名木能保存至今,与良好的村风民风不无关系。一直以来,村民有着保护古树、爱护生态的优良传统。在“大炼钢铁”的年代,老支书廖启生在全乡每个村都在大砍树木炼钢的时候,以他的威望,拼死保护了村中的古树名木。廖启生保护古树的故事至今在村中传为美谈。

  3 独特方言引来语言学家的关注

  虽然从福建古田迁徙到珊瑚村已经过去了300多年,但村民们至今仍保留着闽西的语言和风俗。

  在珊瑚村,村民能讲多种方言,出外时会讲汤溪话、普通话,而在村里,通用闽西客家话。古老的方言引起了一直从事方言研究的中国语言大学副校长曹志耘的高度关注。他为此在该村待了几个月,专门调查研究珊瑚村方言。

  曹志耘主要做“汉语方言的调查”工作。工作方式有些特别,就是挑一个方言保持得完好纯正的偏僻角落,找一个“发音人”说话,用国际音标加以记录。在金华,他就挑选了普通话尚未普及的小山村——珊瑚作为方言调查点。曹志耘吃住在珊瑚村,考察这里的客家话。他在“珊瑚的月亮”一文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他带着几位研究生在珊瑚村调查方言,找了一位村里的老大爷作发音人。由于调查就在一个农家小院里进行,所以每次都有很多村民在一旁看热闹,其中有一位哑巴对此特别激动,每次休息的时候,他总是手舞足蹈,给这些来自大都市的专家学者“说”村子里的事情。有一次趁那位作为发音人的老大爷不在的时候,那位哑巴指着老大爷的椅子不停地边“说”边摆手。一开始大家都不明白什么意思,好在有一位研究生懂一点哑语,听了半天才明白哑巴的意思——原来他要说的是“他的珊瑚方言发音不如我的准”。

  4 让绿水青山转化为更多的金山银山

  近年来,村民们弘扬祖先艰苦创业的精神,先后完成了通村公路硬化工程、村庄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民生实事,农村环境和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珊瑚村拥有茶园百余亩,耕地120多亩,出产的珊瑚云雾茶品质好,在市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以前村民都种水稻,如今转而种植苗木和番薯等经济效益好的作物。到了每年的11月份,家家户户都要烘焙制作番薯干,清香甘甜的番薯干,引得上海等地客商上门收购,不仅能卖出每公斤30多元的高价,还供不应求。廖旭荣说,靠番薯干,有的村民仅仅两个月就能卖出七八万元,七十多岁的老人,都能卖掉七八千元的番薯干。番薯干加工产业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如今,藏在深闺的珊瑚村也逐渐被外人熟知,在夏秋季节,每到周末,都有“驴友”成群结队来到该村看民居赏风景,在村后山的古树林里搭设帐篷,呼吸“森林氧吧”的清新空气,享受市区难得的惬意清凉。

  廖旭荣说,绿水青山是珊瑚村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好的资源,当前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村里准备对村内的老屋进行修缮,设立高山茶展示厅,让游客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的乐趣,还要在木荷岗建设摄影观光基地,兴建游步道,为下一步发展民宿做好准备,让绿水青山转化成更多的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方柯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